首  页 申报信息 主讲教师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教学课件 实践教学 特色资源 课程习题 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教学录像 支撑材料 答疑解惑
    植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类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揭示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生长与发育、生理与代谢、遗传与进化、分类与分布,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等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普通生态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物技术、细胞生物学、进化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植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动态,受到从事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以满足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植物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
包括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结构与功能等内容,即以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过程为线索,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层次系统地介绍植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与生化基础、植物的繁殖、植物生长发育及其调控过程与机制、生物多样性、植物系统进化、植物与环境、植物资源利用等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介绍相关的植物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四)教学时数
总学时数:90学时,课堂讲授:72学时,实验: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讲授、实验
二、本文
理论部分
绪 论
教学要点:
了解植物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基本任务、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同时了解植物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以及植物在自然界、人类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明确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方法、目的和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0.1 植物在分界中的地位
两界系统,三界系统,四界、五界系统,六界和八界系统,三原界系统,中国学者的分界意见。
0.2 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0.3 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0.4 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0.5 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当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
本草学时期,博物学时期,生物学时期,生命科学时期。
0.6 学习植物生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考核要求:
掌握植物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基本任务、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领会植物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以及植物在自然界、人类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第1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
教学要点:
掌握植物细胞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的基本构造及化学组成、细胞膜的结构及特点、细胞质的结构及细胞器的种类及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正确辨别植物细胞分裂、分化的特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细胞形态特征,搞清植物体生长、发育的内因。
了解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真核和原核细胞、动物和植物细胞之间的区别。
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分类和各类组织的结构特点;搞清各类组织在植物体中的分布。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1 植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
1.2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植物细胞的形状、大小、结构及后含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3 细胞的新陈代谢
生命和能量,酶,细胞的呼吸,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1.4 植物细胞的增殖
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1.5 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
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植物细胞的分化。
1.6 植物的组织和组织系统
组织与器官的概念,植物组织的类型,组织系统。
考核要求:
识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析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综合应用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生理机能。

第2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教学要点:
掌握种子的基本构造、萌发条件,幼苗的基本类型,了解种子萌发的基本过程,不同植物种子的特性和播种要求。
熟练掌握营养器官的外部形态,根尖和茎尖分区及结构,不同类型植物营养器官的发育及解剖结构,特别是根和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明确木材三切面的结构特点,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在不同类型植物上的特点和差异,环境条件与植物叶片结构的相关性。
了解根、茎、叶变态器官的内部构造,根瘤和菌根的形成及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根茎过渡区、叶迹、枝迹等的概念,各个营养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等。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2.1 种子的萌发和营养器官的形成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2.2 根
根的生理功能,根和根系的类型,根的发育,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侧根的形成,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根瘤与菌根,根的变态。
2.3 茎
茎的生理功能,茎的形态,茎的发育和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茎的变态。
2.4 叶
叶的生理功能,叶的形态,叶的发育,叶的结构,叶的生态类型,落叶和离层,叶的变态。
2.5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考核要求:
识记种子的基本构造,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有胚乳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幼苗的基本类型。识记根、茎、叶的形态、类型,综合分析各个营养器官的发育过程、结构及与功能的关系,领会营养器官发育和解剖结构在不同类型植物上的表现和差异,各个营养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第3章 植物的无机营养
教学要点:
掌握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及蒸腾的基本原理,认识维持植物水分平衡的重要性,明确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掌握植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矿质元素的重要生理功能及缺素诊断,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特点及吸收机理,明确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3.1 植物的水分代谢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的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合理灌溉的生理学基础。
3.2 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作用,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同化,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考核要求:
分析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及蒸腾的基本原理,综合应用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分析植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矿质元素的重要生理功能及缺素诊断,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特点及吸收机理,综合应用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第4章 光合作用
教学要点:
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机理,C3植物和C4植物的光合特征以及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了解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的生理基础。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4.1 光合色素
光合色素的种类,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
4.2 光合作用的机理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原初反应,光合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二氧化碳同化。
4.3 光呼吸
光呼吸过程——乙醇酸代谢,C4植物和C3植物的光呼吸,光呼吸的调节与控制。
4.4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内部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外部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考核要求:
综合分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机理,C3植物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以及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5章 植物的繁殖
教学要点:
了解植物繁殖的概念、意义及其类型。
熟练掌握花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基本特征,花药的发育及花粉粒的形成,胚珠的发育及胚囊的形成,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果实的结构和发育类型。
正确理解传粉的类型和作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胚的发育过程,胚乳的发育及类型,果实和种子的传播途径。
了解被子植物的生活史,无融合生殖等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5.1 植物繁殖的类型
繁殖的概念,植物的营养繁殖,植物的无性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
5.2 花
花的概念和花的组成,禾本科植物的花,花程式和花图式,花序。
5.3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花药的发育,小孢子的形成,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5.4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胚珠的发育,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5.5 开花、传粉与受精
开花,传粉,受精。
5.6 种子和果实
种子的形成,果实的形成和类型,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
5.7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考核要求:
识记植物繁殖的概念,综合分析被子植物有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发育及有性生殖过程。

第6章 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教学要点:
掌握五大植物激素在高等植物中的分布、运输、生物合成、主要生理功能和作用机理,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重要作用。
掌握植物生长规律及植物运动特点,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相关性特点以及植物生长的调控机理。
熟练掌握植物生殖生长需要的条件及调控。
了解植物成熟、衰老、器官脱落生理机制及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6.1 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控
生长素类,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6.2 植物的营养生长及其调控
种子萌发,植物的生长和运动。
6.3 光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光,温度。
6.4 植物的生殖生长及其调控
低温和花的诱导,光周期和花的诱导,光敏色素。
6.5 植物的成熟、衰老及调控
种子的成熟及调控,果实的成熟及调控,植物的衰老及调控。
6.6 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6.7 植物生物工程简介
考核要求:
综合应用植物生长、发育、生殖、成熟、衰老的规律和调控机制。

第7章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
教学要点:
掌握植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植物命名法。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7.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7.2 植物的分类
植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7.3 植物命名法
7.4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考核要求:
识记植物分类的双名法以及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第8章 原核藻类

教学要点:
掌握原核藻类的藻体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法及生态习性,并进一步明确它们在植物界的地位。了解原核藻类植物常见的代表植物和经济用途。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8.1 原核生物与原核藻类
8.2 蓝藻门
主要特征,蓝藻的经济价值和代表种类。
8.3 原绿藻门
考核要求:
综合分析原核藻类的藻体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法及生态习性,并进一步明确它们在植物界的地位。

第9章 真核藻类

教学要点:
掌握真核藻类的藻体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法、生态习性,真核藻类分门的主要依据,明确它们在植物界的地位。了解真核藻类植物各门常见的代表植物和经济用途。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9.1 真核藻类概述
主要特征,真核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其分门的依据。
9.2 绿藻门
主要特征,代表种类:衣藻属、石莼属、水绵属。
9.3 硅藻门
主要特征,常见代表种类。
9.4 褐藻门
主要特征,常见重要代表种类:海带。
9.5 红藻门
主要特征,常见重要代表种类:紫菜属、江蓠。
9.6 真核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经济价值
真核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赤潮与水华,水质监测和水质净化,真核藻类的经济价值。
考核要求:
综合分析真核藻类的藻体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法及生态习性,明确它们在植物界的地位和作用。

第10章 苔藓植物门

教学要点:
掌握苔藓植物的生态、形态、生殖器官构造、生活史等特征,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价值。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0.1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分类概况。
10.2 各纲的代表种类
藓纲的代表种类,苔纲的代表种类,角苔纲的代表种类。
10.3 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苔类与藓类的进化关系。
10.4 苔藓植物的生态学及经济价值
考核要求:
识记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精子器和颈卵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及生活史特征。

第11章 蕨类植物

教学要点:
掌握蕨类植物在生态、孢子体和配子体的结构,以及世代交替方面的特征,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原则及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了解维管植物的特征及其起源和演化。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1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孢子体,配子体,生活史,生境和分布。
11.2 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原则
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现代蕨类植物的分类原则。
11.3 主要代表植物
松叶蕨亚门、石松亚门、水韭亚门、楔叶亚门和真蕨亚门的代表种类。
11.4 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蕨类植物的起源,蕨类植物的演化。
11.5 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药用,食用,指示植物,观赏。
考核要求:
识记蕨类植物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和结构,以及世代交替的特征。

第12章 裸子植物

教学要点:
掌握裸子植物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各纲的特征,熟练掌握松柏纲各科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特点。了解裸子植物的生活史以及裸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2.1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2.2 裸子植物的分类
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纲。
12.3 裸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胚珠的起源,裸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概况。
12.4 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
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工业上的应用,食用和药用,观赏和庭院绿化。
考核要求:
识记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各科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特点。

第13章 被子植物

教学要点:
掌握被子植物的特征及分类原则,熟练掌握重点科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植物的形态及经济价值。了解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时数:
14学时。
教学内容:
13.1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3.2 被子植物分类依据的一般原则
13.3 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
形态学资料,细胞学资料,化学资料,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方面的资料,分子生物学资料。
13.4 被子植物的分类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科,樟科,毛茛科,桑科,壳斗科,桦木科,胡桃科,石竹科,藜科,蓼科),芍药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蔷薇科,含羞草科,云实科,蝶形花科,大戟科,葡萄科,芸香科,伞形科,茄科,唇形科,桔梗科,忍冬科,菊科。
单子叶植物纲:泽泻科,棕榈科,天南星科,莎草科,禾本科,姜科,百合科,兰科。
13.5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
考核要求:
识记被子植物的特征及分类原则,熟练掌握重点科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种类的形态特征、区别要点及经济价值。

第14章 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教学要点:
了解植物进化的证据及方式,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主要类群的起源和进化简史。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4.1 植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重演律,生理生化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
14.2 植物进化的方式
上升式进化,下降式进化,趋同进化,趋异进化,平行进化,特化或专化,渐变式进化与跳跃式进化。
14.3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自然选择学说,综合进化论,中性学说,隔离作用,单元起源与多元起源,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14.4 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植物进化简史,各类群的起源与发展
考核要求:
识记植物进化的证据、方式,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主要类群的起源和进化简史。

第15章 真菌和地衣

教学要点:
了解真菌和地衣的一般特征,主要代表类群及其营养体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以及他们在植物界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5.1 粘菌、真菌和地衣的主要区别
15.2 真菌门
主要特征和分类,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菌和真菌的起源,菌的经济意义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15.3 地衣门
地衣的主要特征,地衣的分类,地衣的经济价值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考核要求:
识记粘菌、真菌和地衣的一般特征,主要代表类群及其营养体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第16章 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自学)

实验部分

(一)基本要求

1.学习和掌握植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2.学习植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3.通过实验教学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项目总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数 项目类别 项目类型
1 显微镜 3 基础 必做
2 植物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 3 基础、探索 必做
3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3 基础 必做
4 植物组织 3 基础、探索 必做
5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  3 基础、综合 必做
6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 3 基础 必做
7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茎 3 基础 必做
8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叶 3 基础、设计 必做
9 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花 3 基础、综合 必做
10 胚及胚乳的发育和果实的结构与类型 3 基础 必做
11 蓝菌和真核藻类 3 基础 必做
12 真菌 3 基础 必做
13 苔藓植物 3 基础 必做
14 蕨类植物 3 基础 必做
15 裸子植物 3 基础 必做
16 植物检索表的编制与使用 3 设计、综合 必做
17 双子叶植物常见种类的识别与观察(1) 3 基础 必做
18 双子叶植物常见种类的识别与观察(2) 3 基础 必做
19 单子叶植物常见种类的识别与观察 3 基础 必做
20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1周 综合 必做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 显微镜

内容:显微镜的种类和使用。
目的要求:了解显微镜的结构、成象原理和操作规程,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耗材:乙醇、二甲苯。

实验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内容:洋葱鳞叶表皮细胞、菠菜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番茄果肉细胞、马铃薯块茎薄壁细胞、蓖麻种子胚乳细胞观察。
目的要求: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形态特点;了解植物细胞中贮藏的内含物种类及其特性;学会制作植物表皮、果肉等临时装片。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
耗材:I2-KI水溶液、Janus水溶液、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三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内容: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
目的要求:了解植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认识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学习观察植物染色体及细胞分裂过程的基本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
耗材:固定离析液、改良碱性品红染色液、45%冰乙酸、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四 植物组织
内容:植物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目的要求:了解植物的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并能从植物器官中辨认各种植物组织。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
耗材:I2-KI水溶液、铬酸离析液、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五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

内容: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类型。
目的要求:观察各种类型种子的形态和结构,认识不同类群植物种子的特点。用简单的显微化学方法鉴别种子内的贮藏物质。初步学习徒手切片法。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
耗材:I2-KI水溶液、0.1%苏丹Ⅲ溶液、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六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

内容:根尖的构造;单子叶植物根的构造;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根的异常构造。
目的要求:了解根尖的解剖构造及分区;认识单子叶植物根与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掌握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构造特征;了解根的异常构造。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
耗材:0.1%番红溶液、50%酒精溶液、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七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茎

内容:植物茎的形态;芽的类型及芽在茎上的位置;茎的初生构造及次生构造;茎的异常构造。
目的要求:掌握植物茎的形态,芽的类型及芽在茎上的位置,通过对茎尖、分生区及茎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特征的观察,掌握茎的结构及其发育规律。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
耗材:I2-KI水溶液、0.1%番红溶液、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八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叶

内容:叶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目的要求:掌握一般被子植物叶、禾本科植物叶和松针叶的形态结构特点,并理解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掌握不同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叶的结构特点。练习叶的徒手切片。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
耗材:酒精、浓盐酸、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九 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花

内容:花的基本结构;花序类型及特点;被子植物雌、雄配子体发育的基本过程。
目的要求:掌握不同植物花、花序的结构特点和区别;认识花药的结构及其发育过程,掌握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的发育和结构;掌握胚囊发育的过程及成熟胚囊的结构。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实体显微镜。
耗材:醋酸洋红染色液、甘油明胶、改良苯酚品红、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十 胚及胚乳的发育和果实的结构与类型

内容:被子植物胚及胚乳的发育和果实的结构与类型。
目的要求:掌握荠菜胚与胚乳发育的基本过程;在掌握果实的基本结构和常见果实类型的基础上,区别真果、假果、聚花果、聚合果的概念,了解果实与种子对不同传播方式的适应。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实体显微镜。
耗材:5%KOH溶液、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十一 蓝菌和真核藻类

内容:蓝菌—发菜、地木耳;真核藻类—绿藻、褐藻、红藻。
目的要求:掌握蓝菌、真核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了解其进化地位和经济利用价值。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
耗材: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十二 真菌

内容:真菌—冬虫夏草、银耳、猪苓、茯苓、灵芝、马勃的观察。
目的要求:掌握真菌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了解其进化地位和经济利用价值。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实体显微镜。
耗材: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十三 苔藓植物

内容:苔藓植物—地钱、葫芦藓、大金发藓的观察。
目的要求:掌握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了解其进化地位和经济利用价值。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实体显微镜。
耗材: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十四 蕨类植物

内容:蕨类植物—石松、木贼、问荆、海金沙、鳞毛蕨、贯众、槲蕨、石韦等的观察。
目的要求:掌握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了解其进化地位和经济利用价值。
主要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
耗材: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十五 裸子植物

内容:裸子植物—苏铁、银杏、三尖杉、油松、侧柏、中麻黄等的观察。
目的要求:掌握裸子植物常见种类的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了解其进化地位和经济利用价值。
主要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
耗材: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十六 植物检索表的编制与使用

内容:用10种校园植物编制一检索表。
目的要求:了解植物检索表的类型和用途;学习使用和编制植物检索表的基本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
耗材: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十七 双子叶植物常见种类的识别与观察

内容:毛茛科、壳斗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等常见种类的识别。
目的要求:掌握的毛茛科、壳斗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学习观察和鉴定双子叶植物的基本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
耗材: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十八 双子叶植物常见种类的识别与观察

内容:蔷薇科、蝶形花科、茄科、唇形科、菊科等常见种类的识别。
目的要求:掌握蔷薇科、蝶形花科、茄科、唇形科、菊科的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进化地位和价值。
主要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
耗材: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十九 单子叶植物常见种类的识别与观察

内容:天南星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兰科等常见种类的识别。
目的要求:掌握天南星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兰科的形态特征及识别要点,进化地位和价值。
主要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
耗材:实验用植物材料。

实验二十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内容: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和资源调查。
目的要求: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和资源调查的方法和程序。
主要仪器设备:GPS、海拔仪、标本夹等。
耗材:硅胶、草纸等。

(四)考核要求

考核内容:
所做实验材料的采集、处理、准备,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实验数据的整理、统计、归纳,结果的分析、讨论、总结。
考核方式:
实际操作或笔试。
考核要求:
考察对植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等。

三、参考书目
1、周云龙主编. 植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杨继,郭友好,杨雄等. 植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
3、杨世杰主编. 植物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陆时万等编著. 植物学(上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高信曾主编.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6、胡适宜. 被子植物胚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7、潘瑞炽主编. 植物生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李正理, 张新英编著. 植物解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9、K. 伊稍著, 李正理译. 种子植物解剖学(第二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0、Raven P. et al.. Biology of Plant, Worth Publisher Inc.,1992
11、Weier T. 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Plant Biology.6th e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2
12、Stern K R. Introductory Plant Biology, Dubuque: Wm. C. Brown Publishers, 1994
13、Lack A. J., Evans D. E. Instant Notes in Plant Biology(影印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为了使学生对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应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

 
         
 

版权所有 1902-2006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730070 电话:0931-797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