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教学演奏指南
第一章 扬琴演奏技巧方法比较研究
第一节 扬琴演奏手形
扬琴演奏正确手形,是半握拳状的手型,是从握拳状手形到半握拳状手形的过渡,演奏手形呈虚拳空心,并要求手指自然弯曲,手指关节自然突出。对手指的具体位置要求是食指中指大拇指呈三足鼎立,无名指和小指给予辅助力量。
练习要求:1、握拳练习;2、半握拳练习
第二节 扬琴琴竹
1、扬琴琴竹说
扬琴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是世界性的乐器,它广泛流传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因而形成多种不同风格文化的扬琴。它有三大体系,中国扬琴体系、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但是,在国外,扬琴所使用的敲击工具和中国扬琴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是一种类似勺子形状的木质琴槌,它在质料制作上、尺寸长短上、厚薄软硬上、琴弦粗细上、装饰图案上,各国均异,音色接近于钢琴的音色。在我国,扬琴经过劳动人民数百年的再创造,更新、改革、替代,已从形制上、音色上、演奏上、技巧上、流派上,大不同于外国扬琴,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尤其是在演奏工具上,使用一付竹子制作,有弹性、韧性、灵巧的工具,称谓琴竹,来作为中国扬琴的激发体、演奏工具,其击奏发音清澈透亮、浑厚圆润、华丽典雅,极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对琴竹的称谓,在我国各地,叫法不尽相同,在我国出版的扬琴著作、发表的扬琴论文中,称谓也不统一。所以,有叫琴键、琴笕、琴扦、琴签、琴槌,也有叫键子、飞子、击片、扬子等。但从扬琴教学规范的角度来说,叫琴竹比较恰当确切,这也是大家倾向,比较赞同的统称。琴竹的使用,早在清代,一七五一年,印光任、张汝霜撰,《澳门记略》一书中,下卷就有记载。“铜丝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书中所说的“铜丝琴”,是指未改革的传统小扬琴,使用铜丝为琴弦而得名;“削竹扣之”是指击弦工具已改革采用竹制的琴竹;“铮铮琮琮”是指中国扬琴使用琴竹演奏而发出的美妙的旋律和音色。
2、扬琴琴竹部位名称
琴竹分三部分:竹头部分、颤动部分、持竹部分
第三节 扬琴持竹(手指持琴竹的位置)
扬琴持竹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1、二指持竹:食指、大拇指持竹,民间持竹方法,虽灵活,但不宜控制;
2、三指持竹:食指、中指、大拇指持竹,常用持竹方法,宜控制,又灵活,但不宜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体会,逐渐掌握。
3、全指持竹: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持竹,民间持竹方法。宜控制,但不灵活。
4、三指持竹法:常用持竹法,即右手持竹位置:右手指大姆指、中指、食指持竹,具体位置是琴竹放置在食指第一指关节的左侧。中指的第一指关节的右侧,大姆指指关节微突按在食指和中指的中缝琴竹上。无名指和小指合拢给中指予以辅助力量。三指持竹法既灵活,又能控制。(左手持竹位置:和右手对称,正好相反)
第四节 扬琴持竹、运竹手臂角度的确定
1、伸:两手持竹,手心相对,两手臂等距离伸直。
2、曲:两手臂回收,手心相对,呈凸字型。
3、立:两手持竹,琴竹直立,呈九十度角。
第五节 扬琴运竹
1、扬琴运竹种类:
(1)扬琴手腕运竹:常用运竹方法。
(2)扬琴臂腕运竹:常用运竹方法。用来美化、渲染、烘托扬琴演奏动作;下分大臂腕运竹和小臂腕运竹。
(3)扬琴手指运竹:民间运竹方法。
(4)扬琴小臂运竹:民间运竹方法。
2、扬琴手腕运竹可分三个步骤来完成解决,即分解动作,连续动作,完成动作。
(1)分解动作:主要练习手腕灵活,通过慢练,掌握运竹的起竹和落竹(简称起落)
(2)连续动作:主要练习手腕转动,加强手腕小臂肌肉的外转和内转,领会一次性完成运竹的起竹、落竹和回竹动作(简称起落回)。
(3)完成动作:主要练习手腕的弹动击奏方法,在完成运竹的起竹、落竹、回竹的同时,落竹改为弹竹动作,领会手腕运用弹动发力方法。(简称起弹回)
3、扬琴臂腕运竹:下分大臂腕运竹和小臂腕运竹。
(1)大臂腕运竹:靠大臂、小臂和手腕的击奏连贯动作运竹,用来美化、渲染、烘托扬琴演奏动作;常用于强力度,乐曲高潮乐段的处理。
(2)小臂腕运竹:小臂和手腕的击奏连贯动作运竹,用来美化、渲染、烘托扬琴演奏动作;常用于抒情、如歌的乐段的处理。
第六节 扬琴击奏发音部位
1、竹头击奏部位
2、击奏琴弦部位
3、手腕弹动方法击奏
4、在扬琴音板上准确击奏标记
练习要求:音位图的学习;扬琴竹头标记;音板标记。
第七节 扬琴竹序
1、右竹序:连续右手击奏
2、左竹序:连续左手击奏
3、混合竹序:两手交替击奏。下分:
(1)右左竹序:右起头,两手交替击奏。
(2)左右竹序:左起头,两手交替击奏。
4、连竹序:特殊竹序,又称右右左竹序
5、换竹序:调整竹序的方法,如右左竹小序调整到左右竹序
第八节 竹法、竹序辩析
我们说说扬琴的竹法和竹序。扬琴的竹法和竹序的定义,应该是揭示扬琴竹法和竹序的特征和性质,是归纳概括其性质、特征,确切简要的文字说明。它的命名、称谓,不是由人们主观随意制定出来的,而是要符合扬琴竹法、竹序的实际内涵和逻辑结构,是精确,严谨的定义。但是,在扬琴演奏中,对扬琴竹法、竹序的命名、称谓和运用,实际上是一个定义两个内涵。把扬琴演奏的一切方法,演奏的各种技巧,和把扬琴演奏运竹的顺序,混为一谈,都叫成竹法。在以前,民间扬琴演奏使用传统运竹时,由于乐曲的处理,技巧的表现,扬琴运竹两手的先后顺序有一定的安排和说法,右竹起头,左竹随之击奏的循环重复顺序,叫右竹法(右打法);左竹起头,右竹随之击奏的循环重复顺序,叫左竹法(左打法)。有的也叫做左右手的交替换手。民间扬琴在演奏中使用这些所谓的传统竹法,还有许多规则和禁条。例如:在扬琴演奏乐曲过程中,中途运竹顺序不能变换,两手运竹演奏乐曲,单手不能连续击奏。演奏也不能交叉等等。右竹法(右打法)只能右竹法(右打法)演奏到结束,不能和左竹法(左打法)混合使用。
并有“扬琴左竹法、右竹法”的说法。早在二十年代,广东音乐家、扬琴演奏家丘鹤俦,在其著作《琴学新编》一书中提出“左竹法和右竹法”(竹法分类),总结出扬琴演奏“顺打、慢打、快打、齐打、密打”(运竹规律)书中文字为证:“扬琴竹法有左右竹之分,如多用左竹和唱字者是为左竹琴,多用右竹和唱字者是为右竹琴。本谱专写左竹琴之竹法,因左竹琴乃吾粤最为通用之竹法也。右竹琴在南洋之华侨亦颇通用。论左右竹之唱口板路一该相同,惟其手部乃异耳。”此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五十年代,扬琴演奏家吴世德,在其编著《扬琴演奏法》(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对扬琴的琴竹、符号、“打法”专有论述;也有文史资料叙述,扬琴民间艺人传艺授徒时,把同一首乐曲先用左竹法演奏,再用右竹法演奏,以此来作为炫耀自己扬琴演奏工夫技巧的资本的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进步,现在看来,有些传统竹法的命名、称谓、说法,被继承沿用至今,并以规范、系统化。有些传统竹法的命名、称谓、说法,则需要改革更新;还有些传统竹法命名、称谓、说法,则被历史所淘汰,其中不合理的规则、禁条已废弃不用。在当前扬琴的教学、演奏、创作、改革实践中,笔者就发现其竹法、竹序的称谓,概念及内涵,逻辑混乱,不适应扬琴的教学、演奏、创作、改革的需要,因而急待于探索和研究。
综上所述,扬琴传统的右竹法(右打法)、左竹法(左打法),实际上是指演奏扬琴两手运竹,先后顺序的分配组合。既然是顺序,为什么还要叫竹法呢?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这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粗略的定义。竹法的称谓,既不符合事物逻辑规律,也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要弄清竹法、竹序的定义,有必要请教字典老师。新华字典对“法”
字、“序”字有准确的解释。字典上说“法”字:“标准、规则、程序,可仿效的门路,处理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序”字:“排列次第,前后顺序”。举例说明,我们演奏古琴时,把演奏方法、弹奏的技巧统称叫琴法、琴道,把右手弹奏的过程顺序叫右手指法,把左手按弦,手指运动取音过程叫左手指法;演奏二胡时,把左手手指在琴弦上运动的顺序叫指序,把手指运动的过程叫指法,把右手运弓的技法叫弓法。那么,我们演奏扬琴时,把双手或双手交替,或单手运用琴竹演奏的方法、技巧的统称,是不是可以叫做竹法?把双手或双手交替,或单手运用琴竹演奏的过程顺序,是不是可以叫做竹序?笔者认为,从逻辑上来讲,竹法是广义,是母项、是大概念,顾名思义,竹法应该是指扬琴演奏的一切方法,它包括扬琴演奏的姿势、手形、持竹、运竹、竹序、发音、调弦等;也包括扬琴演奏的单竹、双竹、轮竹、滚竹、滑竹、分竹、复竹、顿竹、反竹、浪竹以及刮、拨、泛、木、摘、揉、摇等各种技巧。竹序是狭义,是竹法母项划分出的子项,是小概念。竹序仅仅是指扬琴运竹演奏的顺序、轨迹,方向的排列分配组合。竹序应从属于竹法范畴,是竹法的组成部份。若把竹序叫成竹法,或用竹法来替代竹序,不符合逻辑。于情理不通,于实际不符,现在看来,以前对竹法的定义是不准确的。应该按照竹法、竹序的字义词意,恢复“法”和“序”字的本义。并从扬琴今后的发展,演奏的实际,技法术语的准确、统一、规范的高度来考虑认识,不能随意,口误、笔误、意误,以讹传讹。因此,扬琴竹法正确的定义是:运用琴竹演奏的一切方法、技巧叫竹法。扬琴竹序正确的定义是:扬琴运用琴竹演奏的顺序、轨迹,方向的排列分配组合叫竹序。这样,就可以将扬琴的竹序和竹法合理规范,区别分类,纠正错讹,以正视听。
第九节 扬琴竹序的分类与设计
扬琴竹序的分类,是竹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在音乐院校扬琴教学上普遍存在不合逻辑的分类,从逻辑上来讲,演奏与教学理论脱节,扬琴教学概念表述不清,用词不明确,就会在扬琴教学上引起混乱。以笔者拙见,扬琴竹序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常用竹序类、技巧竹序类、组合竹序类。常用竹序类下分为:单竹序、双竹序、交替竹序、变化竹序;技巧竹序类下分为:连竹序、顿竹序、分竹序等;组合竹序类下分为:双单组合竹、轮打组合竹序、复调组合竹序。分述如下。
扬琴竹序的分类,是竹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在音乐院校扬琴教学上普遍存在不合逻辑的分类,从逻辑上来讲,演奏与教学理论脱节,扬琴教学概念表述不清,用词不明确,就会在扬琴教学上引起混乱。以笔者拙见,扬琴竹序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常用竹序类、技巧竹序类、组合竹序类。常用竹序类下分为:单竹序、双竹序、交替竹序、变化竹序;技巧竹序类下分为:连竹序、顿竹序、分竹序等;组合竹序类下分为:双单组合竹序、轮打组合竹序、复调组合竹序。分述如下。
竹序:单手单音击奏。分两种:右竹序(右竹、原称右打)单音右手击奏;左竹序(左竹、原称左打)单音左手击奏。
双竹序(双竹,原称双打):双音双手击奏。各种音程双竹击奏,在扬琴双音演奏中,一般习惯于双竹序为左手冠音,右手根音,(左上,右下)特殊情况,在扬琴的高音区,右手冠音,左手根音。(右上左下)双竹常用于八度、四度、五度以及大小三六度、大小二七度音程。例如:双双双双。
交替竹序(原称换打):单音换手交替击奏,是常用的一种演奏竹序。下分两种:右左竹序(原称右竹法、右打法),左右竹序(原称左竹法、左打法)。
右左竹序 :(原称右竹法)是常用的一种演奏竹序,右竹起头,左竹随之,循环重复击奏,以右竹为先、为主。右手起头,两手交替单音击奏,要求右竹在一小节的强拍上击奏;或在一个乐句、乐段开始的强拍上,或前半拍上击奏。例如:右左竹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
左右竹序:(原称左竹法)是常用的一种演奏竹序,左竹起头,右竹随 之,循环重复击奏,以左竹为先、为主,左手起头,两手交替单音击奏,要求左竹在一小节的强拍上击奏,或在一个乐句、乐段开始的强拍上击奏,或在前半拍上击奏。例如:左右竹序(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
变化竹序(原称变打):左右换手变化交替击奏,是常用的一种演奏竹序。
实际上是强拍重音,重新调整变化的一种混合竹序 。根据乐曲的需要,右
竹序和左竹序交替变换进行。下分两种:右变竹序和左变竹序。
①右变竹序:(混合竹序)简称右变竹。例如:右+左变换成左+右。
② 左变竹序;(混合竹序)简称左变竹。例如:左+右变换成右+左。
(二)技巧竹序类
1、连竹序:简称连打,特殊节奏使用的固定竹序。
演奏前八分后十六分音符,可用连竹序。例如:右手连击后,再由左手击奏。右右左、右右左;或左左右、左左右。
②演奏横向八度,为避免琴竹过多交叉,可使用连竹序,例如:右右。(右单竹连击,先奏高音后奏低音)
2、复竹序:同音重复使用的固定竹序
复二击奏(双跳)八分音符的同音重复,可用复二击,右手双跳连击后,再用左手双跳连击。使用固定竹序,例如:右右左左、右右左左。或左左右右、左左右右。
复三击奏(三跳)三连音击奏,可用复三击,右手三连击后,再用左手三连击。用固定竹序,例如:右右右左左左、右右右左左左或左左左右右右、左左左右右右;
顿竹序 :左手制音,右手连击奏(左顿右打)。使用竹序,例如:右右、右右。
(三)组合竹序类
1、双单组合竹序:下分两种,先双后单竹序,先单后双竹序
先双后单竹序:组合竹序,双竹击奏后用单竹击奏。例如:双右,或双右
② 先单后双竹序:组合竹序,单竹击奏后用双竹击奏。例如:右双,或右双。
2、轮打组合竹序:下分两种左轮右打竹序,右轮左打竹序。
①左轮右打竹序,组合竹序,左竹轮音,右竹旋律或琶音击奏。
②右轮左打竹序,组合竹序,右竹轮音,左竹旋律或琶音击奏。
3、复调组合竹序(复调双手双声部击奏)
例如:1对2或1对3,或3对2或2对3,或2对4等。
(四)扬琴竹序设计
从扬琴的发展、生存,依赖的演奏实践来说,一首扬琴乐曲如何用双手或单手运竹,演奏顺手方便、准确、流畅、完整,避免滞竹、过多的交叉,这就显得扬琴演奏竹序非常重要,因而决不能忽视。竹序是扬琴最基本的演奏技术之一,是带有规律性的演奏技巧和快速流畅演奏的手段。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严格、规范的按扬琴乐谱标记的竹序符号去演奏或练琴。要尊重曲作者的创作思维和演奏音乐风格。但由于在我国大部分出版的乐谱上没有竹序标记,这就需要演奏者学会自己进行竹序的设计。掌握竹序规律的一般常识及特点。学会竹序的标记。要认识到竹序的重要性,要知道竹序设计安排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扬琴演奏的音乐表现力。竹序有些是前人演奏扬琴演奏艺术实践的总结和结晶,是演奏家和作曲家科学有根据而制定的,有些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有些比较复杂,不易说清楚。在扬琴演奏乐曲时,从扬琴竹序的使用来看,到底是先用右手后用左手,还是先用左手后用右手,以及左右手的混合使用,演奏使用什么竹序,这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和探讨。在过去民间扬琴演奏中,传统扬琴使用一种固定的左右竹序(原称左竹法)来演奏,这只能演奏简易的传统民族器乐小曲,但不能胜任演奏复杂的大中型现代乐曲和外国乐曲的扬琴独奏曲、协奏曲,不适应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所以,必须在继承学习传统竹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扬琴竹序上的许多条条框框,规则禁条,重新给与扬琴竹序设计和命名,使它规范化、系统化、概念化。笔者经过多年的扬琴教学实践、研究,体会认识到扬琴的演奏顺序是有一定的规律,要研究分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挖掘整理,留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研究知道排列组合顺序的规律,学习中国哲学著作“易经”八卦,就可以知道八卦就是排列顺序组合的典型图标,这对我们扬琴竹序设计有很好的启发和帮助。扬琴竹序,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扬琴演奏竹序设计确定,是要从扬琴的演奏实际而定。要考虑扬琴运竹的竹序运动方向,中国扬琴音位横式的排列,要符合中国扬琴的横向运竹右手起头的演奏习惯,要符合民族乐器的演奏风格。要以符合人的手臂生理运动,科学合理的演奏习惯为原则。以安排的方便、顺手、协调,提高演奏量,演奏效率为原则。竹序设计正确,不仅可以将乐曲演奏化难为易,演奏技巧也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反之,竹序设计错误,必然隐伏着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以致演奏不顺手,容易出错,造成失误。竹序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
根据乐曲需要,演奏以使用右左竹序为主,左右竹序为辅的混合竹序。
熟悉乐谱,做好关键重要处,竹序标记,并严格按扬琴曲谱竹序标记进行演奏,强调右手起头击奏,使用右左竹序。
运用连竹序,连击换手。随时调整乐曲强拍、前半拍的重音在右竹。
运用双单组合竹序,调整乐曲强拍前半拍的重音在右竹。
第二章 扬琴演奏竹法技巧比较
(一)基本竹法技巧
第一节 单竹:单手单击奏,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手腕弹动击奏的训练以及加强单手的独立性。
第二节 双竹:双手双击奏,增强厚度、力度,双手齐下击奏各种音程,常用八度双竹,各种音程双竹。竹序位置为上左竹、下右竹。(也有特殊,竹序位置为上右竹、下左竹)。
第三节 轮竹:两手交替击奏,掌握两手运竹的协调性,和掌握两手交替击奏力度的均衡性。下分:
(1)单轮音:用两手交替,在某音位上,左右竹快速奏出密集均匀的音。
(2)音程轮音;用两手交替,在某两个音位上,左右竹快速奏出密集均匀的和音。
(3)定数轮音:用两手交替,在某音位上,或某两个音位上,左右竹快速奏出密集均匀的能够计数的轮音。如: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连续击奏;
(4)不定轮音:用两手交替,在某音位上,或某两个音位上,左右竹快速奏出密集均匀的不能计数的轮音,如:六十四音符以上的音符。
(5)滚轮音(两手交替,在某音位上,左竹和右竹分别复音(双跳二击奏、三击奏)快速奏出密集均匀滚轮音。
(二)特殊竹法技巧1
第一节 复竹:双声部复调演奏
第二节 颤竹:腕指结合击奏,运用手腕、手指给予琴竹压力,使琴竹竹头颤动触弦,快速击奏出一连串音。下分左颤竹、右颤竹、双颤竹。
(1)左颤竹:运用左手手腕和手指,给予琴竹压力,使琴竹竹头颤动触弦,
(2)右颤竹:运用右手手腕和手指,给予琴竹压力,使琴竹竹头颤动触弦,
(3)双颤竹:运用双手手腕和手指给予琴竹压力,使琴竹竹头颤动触弦,
(4)倚音颤竹:在右竹击奏重音的同时,左手给予琴竹压力,使左竹琴竹竹头颤动触弦。
第三节 滑竹:运用手腕和手指给予琴竹的压力,使琴竹竹头颤动触弦,从某音位滚动到另一音位。分下滑竹、上滑竹、双滑竹。(1)下滑竹:运用手腕和手指给予琴竹的压力,使琴竹竹头颤动触弦,从某高音位往下滚动到另一音位。
(2)上滑竹:运用手腕和手指给予琴竹的压力,使琴竹竹头颤动触弦,从某低音位向上滚动到另一音位。
(3)双滑竹:双手运用手腕和手指给予琴竹的压力,使琴竹竹头颤动触弦,从某双音位向上或向下滚动到另外双音位。
第四节 浪竹:用琴竹竹柄搁置在琴弦上,靠手腕和手指给予琴竹的压力,使琴竹竹头在琴弦上滚动发出连续快而密的音。
第五节 顿竹:
第六节 反竹
(三)特殊竹法技巧(2)
第一节 压音
第二节 泛音
第三节 摘音
第四节 才音
第五节 拨音:拨弦,用琴竹尾部拨奏琴弦发出清脆透亮的音色
第六节 倚音
(四)扬琴调音
扬琴调音通过教学演出、艺术实践,笔者总结体会归纳的调音经验。扬琴简易实用调音法”,其分为四种:音位调音法;音区调音法;音位校正法;音位微调法。
1、音位调弦法
2、音区调弦法
3、八度校正法、超八度校正法
4、三音组校正法
5、小二度半音校正法
6、仪器校正法:音叉校正,校音管,电子仪表校正
扬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也是世界性的乐器,它属打击弦鸣乐器类。属中国弹拨乐器类。扬琴是一种琴弦多,需要经常调音的乐器,因调音比较麻烦,并非易事。所以有“奏扬琴容易,调扬琴难”的说法。在发音原理上,扬琴是音板振动发音,这和钢琴一样。但在调音上却不一样,钢琴由钢琴调律师专人调音,而扬琴却和其它民族乐器一样,要凭听觉,演奏者自己调音。所以,有位专家说的好:“一个扬琴演奏家若不会调音,只能算是半个演奏家”。可见,扬琴调音之重要。扬琴如何调音,一直是困扰演奏者,令演奏者比较烦心的事,常常为此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还是调不好,达不到理想的高度和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扬琴调音已成为演奏者必须掌握和解决的头等大事,要把它作为学习扬琴专业的基本功来对待。
扬琴调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首先要弄清楚扬琴调音所使用的律制为“十二平均律”,应以国际音高A(440赫兹HZ)作为标准音,可以使用音叉、校音管扬琴电子调音器或手风琴、电子琴来调音。扬琴调音虽然复杂,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要依靠自己的听觉,经过实践锻炼,摸索体会,找出规律来解决。“扬琴简易实用调音法”,是笔者多年在教学、演奏、艺术实践中,总结体会,归纳的经验。“扬琴简易实用调音法”分为五种:1、音位调音法;2、音区调音法;3、音位校正法;4、音位微调法5、半音调弦。若能将这套调音方法用于调音,对于掌握扬琴听觉调音技术,提高调音方法,提高演奏者敏锐辩别音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很有效果的。(本文以中国扬琴体系401、402变音扬琴,以及笔者发明研制的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为例)
一、音位调音法,概而言之,就是把扬琴上的每个单个音,每个音位的琴弦,调成需要的一样的音高。用俗话说,也就是把音位上的每根琴弦调齐了,调准了。怎样来调音?采取什么方法、步骤?笔者认为,可使用拨、调、听三字调音法,可以用这三个字,来解决调音,用这三个字来说明调音的过程。
(一)、拨、调、听,三字调音法
“拨”就是左手持琴竹,用琴竹竹尾拨琴弦发音。“调”是右手拿调音搬手,套好指定琴弦弦轴,通过转动弦轴,来进行调音。“听”是调音者用耳朵来听,在左手拨动琴弦,右手转动调音搬手同时,调音者要仔细听辩,因紧弦而产生音由低到高的音响过程,并找到琴弦需要的音高。在调音时,调音者要注意左手持琴竹拨弦的角度,右手拿调音搬手的角度。
(二)琴弦顺序
调琴时还需注意琴弦的顺序,一般是顺次调音,由前到后,从第一根调到第二根,再调到第三根和第四根琴弦。调音可使用一个小巧门,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比较省劲。先敲击音叉,找到标准音A(440 赫兹HZ)后,或用嘴吹校音管,听到标准音A(440HZ)后,运用“拨”、“调”、“听”连续动作的调音方法,调好第一根琴弦。然后,用一对一(×,×-)以调好的第一根琴弦,并以此为标准,用琴竹竹尾,顺次拨弦,同时拨响两根琴弦,来调第二根琴弦,一直达到要调的第二琴弦和第一根琴弦音高协和、相同;调好第一、二根琴弦后,再用二对一(××,×-),以调好的第一根、第二根琴弦为标准,用琴竹竹尾拨弦同时拨响三根琴弦,一直达到要调的第三根琴弦和前一二根琴弦音高相同。再用三对一(×××,×-),以调好的第一根、第二根琴弦、第三根琴弦为标准,用琴竹竹尾拨弦,同时拨响四根琴弦,一直达到第四根琴弦和一二三根琴弦音高相同再用四对一(××××,×-)依此类推,完成音位个音的调音。
二、音区调音法
音区调音法,也就是音程调音法。是在完成音位调音法后,下一个,调音不可缺少的步骤。在完成音位的调音后,虽然每个音位上的琴弦,一个个依次调过,音高达到所要求的标准,但充其量,只能达到一个粗略的音准程度,音位之间的音高关系,还是不太对头,比如,演奏C大调时,音阶关系是对的。但再演奏G大调音阶时,关系就不对,在听觉上,感觉到不是这音高了,就是那音低了,这怎么办?采用音区调音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采用的是“五度、四度、八度循环”音区调音法。首先用音叉找到标准音A后,使用 “四度宽、五度窄、八度和”的方法,先调准音区中音组的一组音,然后,再以此作为基准音组,再调有变化音的音区,后用八度扩展的方法,去调高音区和低音区的所有的音。音区调音法使用两种方法,来完成调音,解决音位之间正确的音高关系。
(一)中音区音程调音,用五度、四度、八度音程调音, 常用于中音区,横向,由左至右音程调音,简称:五八、四八、五八四,可完成中音区基本音组的调音。按此序列,以此类推,调出中音区其它音位音。
如:按序号顺序,从a1音位开始,(1-14)
1、标准音a1
2、五度:⑴ a1 - ⑵ e2
3、八度:⑶ e2 - ⑷ e1 4、四度:⑸ e1 - ⑹ a1
5、八度:⑺ a1 – ⑻ a
6、五度:⑼ a - ⑽ e1
7、八度:⑾ e1 - ⑿ e 8、四度:⒀ e - ⒁ a
(二)变化音区音程调音,也可使用横向音程调音,由左至右调音,但比常用中音区调音,要省略、减少了一个五度,简称:八四、八五、八四
(三)纵向八度音程调音,用八度可完成高音区和低音区的调音。调八度音,因为八度是同度的转位,八度协和,调音困难不大,调到协和,音就调准了。按序号顺序从a1音位开始,用八度可完成高音区的调音,并以此类推。
如:⑴ a1 - ⑵ a2 ⑶ b1- ⑷ b2 ⑸ c2 - ⑹ c3
⑺ d2 - ⑻ d3 ⑼ e2- ⑽ e3 ⑾ f2 - ⑿ f3
⒀ g2 - ⒁ g3
按序号顺序,从a1音位开始,也可用低八度完成低音区的调音。并以此类推
如:⑴ a1 - ⑵ a ⑶ b1- ⑷ b ⑸ g1- ⑹ g
⑺ f1 - ⑻ f ⑼ e1- ⑽ e ⑾ d1- ⑿ d
⑴ c1 - ⑵ c ⑶ b- ⑷ B ⑸ a - ⑷ A
⑹ g - ⑺ G ⑻ f- ⑼ F
(四)纵向三音组调音
纵向三音组调音,也就是大三度级进调音,是运用各种调的1 2 3三个音,进行级进调音。它的优点,调音者容易掌握音程的关系,方便易学,调音迅速、准确。
如:调401或402扬琴第一排码中音区,双行音右边的f1、 g1、 a1音,可用F大调1、 2 、3(固定调C大调4、 5、 6)三个音来调;调g1、a1、b1音,可用G大调1 、2、 3(固定调C大调5、 6 、7)三个音来调;调a1、b1、c2音,可用A大调1、 2、 3(固定调C大调6 、7、 1#)来调;调b1、#c2、#d2音,可用B大调1 、2、 3(固定调C大调7、#1、#2)来调,以此类推,也可调401扬琴第一排码,双行音左边的各音,如c2、d2、 e2音,可用C大调1、 2、 3来调;d2、 e2、 f2音,可用D大调1、 2、 3(固定调C大调2 、3、 #4)来调。纵向大三度(三音组)级进
调音,也可运用于扬琴的高音区、低音区各音位音的调试。
如:
三、音位校正法
音位校正法下分为:八度(超八度)校正法,三音组八度校正法。
(一)八度(超八度)校正法
运用八度和超八度,来校正所调音位音高及音阶组织各音关系是否准确。
如;a1 — a2 — a3 — a — A
g1 — g2 — g3 — g — G f1 — f2 — f3 — f — F
c1 — c2 — c3 — c — C d1 — d2 — d3 — d — D
(二)三音组八度校正法(大三度校正)
运用各调的三音组八度,来校正、查验所调音位、音高,及音阶组织各音高关系是否准确。
如:

四、音位微调法
音位微调法下分为:滚轴移动法、琴弦提按法
(一)滚轴移动法,用来解决在同一个音位上的几根琴弦音高一致,但从音阶组织角度来说,各音的关系还是略为差一点,需用移动滚轴的方法来进行微调。
(二)琴弦提按法,用来解决在同一个音位上的几根琴弦,有个别琴弦音不准,或高或低,俗话说“音花”了,可用提按法来解决。音偏高,可用琴竹按其弦,使其降低;音偏低,音位右边琴弦音低,可用手指提其音码隔开的左边琴弦,使其升高;音位左边琴弦音高,用手指提其音码隔开的右弦,使其升高。
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研究
一、扬琴概述
扬琴(Dulcimer)是世界性的乐器,也是中国的民族乐器。它又名洋琴、打琴、敲琴、蝴蝶琴、扇面琴、铜丝琴等,它有三大分支,中国扬琴体系、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扬琴流行于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形成多种不同风格文化的扬琴。对扬琴的称谓,叫法不一。流行于中国、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等国称之扬琴(YANGQIN)。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罗马等国,称之萨泰里琴(PSAITERY);流行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称之庭帕农琴(TYMPANON)也称之钦巴龙(CIMBALON)、昌巴尔(TAMBAL);流行于英国、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国,称之德西马琴(DULCIMER);流行于中东伊拉克、伊朗以及西腊、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称之三都里琴(SANTUR0);流行于德国、瑞典、比利时、瑞士等国,称之哈克博雷特琴(HACKBRTT)据史料记载,扬琴,明末清初由阿拉伯古国波斯传入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最初流行于我国沿海粤闽和内地西北新疆地区,后遍及全国。它深得中国劳动人民的喜爱,并和当地戏剧、曲艺、民族歌舞、民间器乐相结合,经过几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再创造,形成风格迥异的中国扬琴体系,形成多种扬琴流派,它从称谓上、型制上、音色上、音位排列上、演奏工具上、演奏技巧上截然不同于国外的扬琴,已成为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弹拨乐器。
二、中国扬琴体系分类
中国扬琴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中国传统小扬琴(未改革原始扬琴)、中国改革大扬琴类(大扬琴)、中国改革传统扬琴类(传统扬琴)。
(一)传统小扬琴类,是未经改革的原始扬琴,有:双七音扬琴、双八音扬琴、蝴蝶型扬琴、双十型扬琴、新疆扬琴(锵)一排码扬琴,两排码扬琴,等等,现已不常用。
(二)中国改革大扬琴类(大扬琴)有:吕律式大扬琴、全律活码大扬琴、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
(三)中国改革传统扬琴类(传统扬琴)有:北京星海牌变音扬琴401型、402型,北京星海牌501扬琴,广州红旗牌十二平均律扬琴,上海敦煌牌81型扬琴以及多功能扬琴、电扬琴等。
三、中国扬琴改革研究
对中国扬琴的改革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五十多年来,主要针对中国传统原始小扬琴进行改革,认为中国传统小扬琴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声音清脆悠扬,但因型制小,只有两排码、每排码仅有七音(共十四音)、八音(共有十六音)十音(共有二十音)、音位少、音域窄、音量小、音阶组织不全、不能转调,存在确陷,以不能适应当时文化艺术音乐的发展需要,急待于改革。为此,我国音乐艺术院校的许多专家、教授,文艺团体的演奏家们对扬琴进行了多次改革,付出了心血和毕生的精力,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将永留琴史。对中国扬琴的改革研究,笔者认为大致是分为两路进行的。一是大扬琴的改革研究,二是传统扬琴的改革研究。
(一)中国改革大扬琴
中国改革大扬琴,在五十年代初期,是以吕律式大扬琴为代表,由天津音乐学院扬琴教授郑宝恒和民族器乐改革专家张子锐先生,乐器制作师傅赵立业一起合作,在传统小扬琴的基础上,借鉴欧洲扬琴体系的型制,成功发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改革大扬琴:律吕式大扬琴,它的音位呈竖式排列,为台式扬琴。它适应和满足了当时民族器乐的需要,经过多年的使用,发现其有不足;
七十年代,是以全律活玛大扬琴为代表,由天津音乐学院扬琴教授郑宝恒和天津民族乐器厂共同发明研制出全律活玛大扬琴,它的音位呈横式排列,为携带式扬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普及使用。
九十年代,是以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为代表,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它的音位呈横式排列,为携带式扬琴。由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郑培东教授发明研制,兰州音乐教育乐器科技研究所生产的金城牌新式大扬琴。
(二)中国改革传统扬琴
中国改革传统扬琴,在六十年代末期,是以变音传统扬琴为代表,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扬琴演奏家杨竟明先生,在传统小扬琴的基础上,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共同改革研制成功。北京星海牌变音扬琴,音位呈横式排列,为携带式扬琴。又名401型快速转调扬琴,分四排码小转调扬琴和五排码大转调扬琴,简称大转调、小转调(四排码小转调已不使用)现北京粤华民族乐器厂又研制生产出:涡轮微调401扬琴,加码402变音扬琴。
在七十年代,以两种改革扬琴为代表,一种是中央音乐学院桂习礼教授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共同研制出北京星海牌501型扬琴,音位呈横式排列,为携带式扬琴。另一种是由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陈照华教授教授七十年代发明研制,广州民族乐器厂生产的红旗牌五排码十二平均律扬琴,音位呈横式排列,为携带式扬琴。其主要改革:在变音401扬琴的基础上,以五排码横式排列,解决转调。
八十年代,扬琴的改革是以两种改革扬琴为代表,一种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洪圣茂教授与上海民族乐器厂共同研制的上海敦煌牌81型扬琴,音位呈横式排列,为携带式扬琴。其主要改革:在变音扬琴的基础上,四排带加码,通过增加复音(二位音)来解决转调。充分利用扬琴的右上部位。另一种是多功能扬琴,是由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扬琴演奏家谷成忠发明研制的多功能扬琴,音位呈横式排列,为携带式扬琴; 电扬琴,北京乐器研究所张天铎高级工程师发明研制的电扬琴。
(三)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研究
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简称大扬琴。是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郑培东教授,八十年代发明研制,兰州音乐教育乐器科技研究所生产的金城牌六排码新式大扬琴。该扬琴获中国专利局实用新型“89201589.6” 外观设计 88301896.6”两项专利权:在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科技成果展示会上被评为银奖;九三年,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九四年,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易会上获金奖;九五年,通过甘肃省科委、省教委联合主持的大扬琴鉴定会,受到全国与会专家的好评。九九年,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精品型)已由兰州音乐教育乐器科技研究所监制小批量生产。
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的发明研制,主要是因为笔者在扬琴教学、演奏、艺术实践过程中,发现我国现有各种扬琴,虽然音色美、音量大、音域宽、音阶组织较为建全,各自都在发挥着应有的艺术作用。但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的需要,我国对世界各国音乐交流日益广泛,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法日臻完善,对扬琴演奏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扬琴音位排列逐渐显露出问题和缺欠,音位排列密集,重音(同音异名)过多,音阶组织不够完善等。扬琴只能简易、部分转调,或靠机械装置间接转调,不能任意、自由转调,创作受到限止;音位不固定,同音异名过多,半音阶组织不建全,演奏又受到局限,给演奏带来许多不便,远远不能满足演奏家艺术家的需要。半音大扬琴是在传统扬琴的基础上,吸取各种扬琴的优点,在总结我国各类改革扬琴的长处和不足的同时,采用大小扬琴相结合,继承传统小扬琴音位横式五二排列的传统习惯,但在近年来,笔者对大扬琴又有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废除右山口,右滚轴板,增添右制止音器,这种新式大扬琴保留了传统扬琴的民族型制风格,在演奏效果上音量增大,音色更美。这是扬琴改革上的一个新的突破。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的研制和使用,无疑,是中国扬琴体系大扬琴发展的继续。积极扩大扬琴的演奏体系。
中国大扬琴之比较: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概述,保留中国扬琴的音色特点,保留由右至左,由低至高,手臂横向运动右竹序演奏的习惯。走大小扬琴相结合的道路
与国外扬琴的比较
音位排列的区别(横式排列和竖式排列)音色的区别(钢琴音色和中国扬琴的音色)、使用工具的区别(琴竹和琴槌)装饰的区别,型制的区别(台式和携带式)
大扬琴采用民族乐器传统艺术规范造型,保留民族乐器风格特色;音位排列科学合理、简化固定、半音补齐,音阶组织建全,它废除变音槽,不用任何机械装置,就能直接任意自由离调、换调、转调,使扬琴在演奏上、创作上、表现上有了重大突破,添补国内空白,属国内首创。它适用于乐队合奏、协奏、重奏、独奏和伴奏。该扬琴音色美、音量大、音域宽、表现力丰富。具有简便易学,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主要技术性能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三、改革主要项目及内容
1、音位改革
大扬琴把扬琴音位重新排列,改革成为基本音位排码和半音音位排码两类,呈横式六排多码排列式。音位在保留传统五二排列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重新调整改革排列为:高音区和中音区的排码都是双行音位排列,取消排码单行音位排列,低音区排码单行音位排列。中音区,排码中的小码为双行音位,由右至左,横向纯五度;纵向小码之间排列为:一码和二码为小二度(原为大二度)二码和三码,三码和四码均为大二度。这样排列,合理、科学巧妙的解决了E—F,B—C半音排列困难。高音区音位双行音排列,由左至右横向反构成纯五度,纵向构成大二度。打破禁区,有效的利用原扬琴变化音音位密集弃置、经常不使用的上中变化音部位和下部位变化音部位音区。
⑵增设半音音位排码。原传统扬琴基本音位和半音音位位置,相隔四小码,纵向右斜排列,这样音位排列码距间隔过大,并且半音音位过于分散,给演奏带来不便。现改革为基本音位与半音音位邻进平行左横向或右横向,有规律的排列,符合人的手臂横向运动运动习惯,演奏顺手方便。
废除变音槽,不再使用机械装置变音槽,进行音位大小二度的升降。
音位简化固定,取消加码,不在临时借音,减少过多的重复音,同音音位、异名同音音位,使演奏者概念清楚,音位明白。演奏准确无误。
采用固定调,C大调一种手法演奏;大扬琴、传统扬琴统一结合;
琴体改革
1、革新共鸣板,加长加宽音板,增大音板振动;增加音梁数,增长琴弦有效长度,增强琴体抗拉力。
取消右滚轴板,将左滚轴板与琴体粘合,不再留缝隙。采用双山口带滚轴条,双排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