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延续和发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在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基础,商品经济中的商品货币关系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基础,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就不能形成市场机制以及它的作用;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内在根据;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只有当商品经济普遍发展,并形成统一的市场和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市场经济。其主要区别是:首先,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商品经济形成在先,市场经济形成在后。商品经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市场经济则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才形成的。其次,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内涵,产生和发展要求具有不同的条件:(1)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主要表现在产品要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而市场经济则主要侧重于经济的运行,主要体现在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机制。(2)一般商品经济尽管离不开市场,但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十分突出;而市场经济形成以后,市场成了 自发组织和自发调节社会生产、流通以及资源配置的中心机制。(3)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除了要具备与商品经济相同的条件以外,还要求有市场的充分发展,即要求市场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市场范围的不同扩大与统一。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发挥其调节功能,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才称得上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以市场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和运行的中心和手段,发挥着调节社会生产和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 2、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别种商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价值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一切商品都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的统一性在于商品必须同时具有这两个因素。缺少一个也不是商品。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因为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对立性在于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在商品交换中它们必须发生分离。一切商品对于买者只具有使用价值的意义,对于卖者只具有价值的意义。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既占有价值又占有使用价值。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来解决。 4、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的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5、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的效率,它影响的是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总量,而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总量。因为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具体劳动,而是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但因劳动时间从而价值总量是一定的,所以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越多。总之,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格与商品价值、货币价值的关系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就是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的比例。即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1、货币与资本的关系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就是资本,货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转化为资本。商品生产者先出卖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买而卖。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发挥着等价交换或等值清偿作用,并不发生价值增殖。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就转化成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在价值增殖的运动中转化为资本的。 2、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 价值形成过程就是生产商品时耗费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的价值,就会有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3、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联系: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区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超额剩余价值以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只是少数先进企业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能得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一般结果而实现的。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其结果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生产。 从两者之间的联系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上,否则就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把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才能以此为出发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二者的区别是:方法不同;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5、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 计件工资是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根据单位时间劳动力的价值确定的。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6、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 名义工资,是以货币形式计量的工资,因此又称为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能够买到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二者一般是统一的,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就越高;但两者又往往是不一致的。从资本主义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来看,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均呈上升趋势,但名义工资比实际工资上升的速度要快得多。如果名义工资增长的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实际工资仍然会下降。只有实际工资才能确切反映工人实际生活的状况。 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三者的关系为: 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价格水平 |
第三章 资本积累 1、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没有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本积累过程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资本家把一定数量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就使得再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了。但资本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因为取得贷款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2、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方式。其共同点是都能导致单个资本的增大。并且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聚的基础是资本积累,并且促进资本积累。资本集中是指社会上已有的规模较小的单个资本合并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大资本吞并小资本:二是原来分散的较小的资本以和平的方式联合起来组成的大资本,如股份公司。因此二者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1)资本积聚是在资本积累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它不仅使单个资本增大,同时还增大了社会总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只是现有分散资本的合并,不会使社会总资本增大。 (2)资本积聚的数量受到原有资本数量、剩余价值的绝对数量、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家个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以及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而资本集中则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 (3)资本积聚由于受到资本积累能力和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因而速度是比较缓慢的;资本集中因为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速度比较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