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导之二:基本关系
 

第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关系

    联系: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都是剥削收入。

    区别:第一,前者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土地所有者和租地资本家之间的纯粹契约关系事先确定;后者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对农民不同程度的超经济强制得以保证;第二,数量上前者只是农业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后者则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产品,甚至一部分必要产品;第三,前者既体现土地所有者和租地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又反映二者共同瓜分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竞争关系,后者则体现封建地主对农民剩余劳动的直接占有关系。

2、真正意义上的地租和租金的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地租是单纯为获取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金额,租金则是租地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全部货币额。在现实生活中,租金除真正意义上的地租外,还包括:第一,土地上的固定资本折旧费和利息;第二,租地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一部分中小租地资本家因无力到其他部门经营而不得不接受高额租金,从而将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租金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第三,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租地资本家为了保证获得平均利润,往往克扣和压低农业工人的工资作为租金支付给土地所有者。这三部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地租。

3、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关系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绝对地租就是由土地所有权垄断产生的租用任何等级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联系:都是农业中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区别: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均不相同。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等级差别,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垄断,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垄断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生产的超额剩余劳动,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级差地租就形成条件不同可分为: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指等量资本投入土地肥力或地理位置不同的等面积地块,劳动生产率和产量不同,优中等地块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其形成条件是土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别。级差地租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不同,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其形成条件是土地的经济条件的差别。

    级差地租不同于级差地租的特点是,在租约有效期间,作为级差地租价值实体的超额利润,归租地资本家所有, 并不立即转化为级差地租,只有到租约期满后重新订立租约时,土地所有者才能增加地租额,把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转为级差地租占为已有。因而,租地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围绕着租约期限长短进行着长期激烈斗争。

 

   

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垄断。垄断是竞争的产物。

    垄断限制竞争。但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地位被垄断取代并不意味着自由竞争不再存在。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因为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极其复杂多样的社会生产和流通全部囊括。既然中小企业广泛存在,它们之间就不可避免地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自由竞争。垄断使个别价值接近统一的社会价值的部门内部竞争受到干扰,趋于复杂化;但只要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各不相同,部门内部的竞争就将继续存在。同样,垄断也无法消除使利润平均化的部门之争的竞争,因为竞争的基础即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也不一致的情况还继续存在着。这样,垄断统治就会造成极为复杂的难于解决的矛盾。

    垄断不但不能消除竞争,而且还会产生出新的更加激烈的竞争,即垄断竞争。

2、垄断竞争和自由竞争的关系

    垄断的发展使资本竞争关系趋于复杂化。垄断竞争,包括垄断部门内部的竞争、垄断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部门与非垄断部门的竞争等等,已成为资本竞争的主要形式,与之并存的则是非垄断部门广泛存在的自由竞争。

    垄断竞争是指以垄断资本为主体或主要方面而展开的竞争。它与自由竞争的区别在于:

 A、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自由竞争的条件是各个部门企业的数量众多而规模差异较小资本之间的竞争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但是,垄断竞争却以少数大公司在某些部门中的垄断为基础,大公司主要通过操纵和抬高商品价格获取高额利润,同时依靠进入壁垒阻碍部门外资本的流入,或对部门内的中小资本进行控制,迫使非垄断部门和非垄断企业接受较低的利润率。因此,垄断大资本与非垄断的中小资本之间已不再是相对平等的自由的竞争关系,而发展为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排挤、扼杀和控制的关系了。

    B、竞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的竞争、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出现了,并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同时,由于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统治范围越来越广,部门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本竞争的领域更为扩大,竞争的手段更为多样化,竞争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因此,垄断条件下竞争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削弱竞争,而是使竞争更加尖锐复杂。

    垄断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并不意味着自由竞争的消失。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垄断部门和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中小企业,因而在这些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十分活跃的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是,少数垄断大企业与大量非垄断的中小企业并存,垄断部门与非垄断部门并存,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并存。

 

 

 

   

第九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本章及以后各章略

 

 

                                                                     上一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