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西北师范大学

2005年度校级精品课程

申报表

 

 

 

   所属高校          西北师范大学           

   课程名称         国际经济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经济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理论经济学        

   课程负责人          张学鹏              

   申报日期         2005410          

 

 


 

填 写 要求

 

一、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学鹏

性别

 

出生年月

 1966年9月

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7970087

学 位

 经济学学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经济管理学院

E-mail

 xbsdzxp@peoplemail.com.cn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30070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5年来主要担任的课程:(1)《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专业核心课,周4学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周3学时;已上3届,学生总人数250人以上。(2)《微观经济学》,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必修课,周3学时,近5年已上4届,学生总人数350多人。(3)《宏观经济学》,经济类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周3学时,近5年已上4届,学生共350余人。

近5年来担任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届约25名学生;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3届共40余人。

获得的教学表彰:2001年12月,本人被西北师范大学评为“实习优秀指导教师”。2002年9月,被西北师大评为“优秀教师”。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1)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甘肃省教育厅项目《甘肃省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制度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并于2002年1月经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验收结项。(2)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青年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制度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并于2002年4月经甘肃省教育厅验收结项。(3)作为第三完成人,完成甘肃省社科规划办项目《甘肃民族地区畜牧业增长方式与制度创新研究》,并于2000年4月经甘肃省社科规划办验收结项。

学术论文:(1)“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主要矛盾及调整对策”,《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2。(2)“甘肃农民负担调查与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1.1。(3)“甘肃工业结构与效益对比分析”,《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4)“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差异:横断面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2.4。(5)“农民负担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5。(6)“中国居民储蓄的决定:理论与实证”,《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03.1。(7)“甘肃省农村税费改革状况调查及评价”, 《甘肃社会科学》2003.4。(8)“农民负担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CSSCI)2003.7。(9)“西部地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思考”,《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学术研究奖励:2002年10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青年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制度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获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暨社科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1月该项目又获甘肃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人均排名第二。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

构成(含外聘

教)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张学鹏

1966.9 

副教授

国际经济学、经济学

主讲教师

王秋红

1965.11

副教授

国际贸易

主讲教师

韩剑萍

1973.8 

讲师

国际金融

主讲教师

王立治

1978.11

助教

国际经济学、经济学

辅导教师

 

1980.7

助教

国际金融

辅导教师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国际经济学》属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授课教师既要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也要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参与本科成教学的教师都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 有较高的教学与研究水平,热心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本门课程或与本课程有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师资配置上既有3名主讲教师,又有2名辅导教师,配置比较合理。

   该课程组的教师到目前为止均有一定的教学经历。教龄最长的张学鹏已有17年的教学经历,最年轻的罗丹、王立治也已有3年以上的教学经历。这些教师所在的经济系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材选用,特别是在吸收国外原版教材和相关研究成果方面;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选择与调整;教学方法和方式、手段的更新与改进;教师队伍建设与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提高。

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引进最新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探索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科研活动相结合的路子和模式;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制作中、英文教学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建立国际经济学英文题库及网上考试系统,搜集中、英文案例和阅读材料;制作供学生随时在网上阅读的相关资源。

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从2004年开始,在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使用国外原版教材Steven Husted, Michael Melv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thed, Pearson Education, 2002,开展双语教学;教学内容已经有了较大的充实和更新;通过教学研究活动,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中文教学课件已制作完成并已上网,英文课间正在加紧制作并即将完成;中、英文案例和阅读材料已搜集完毕并已上网;英文题库正在建设中。

目前正在进行在经济类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有关问题的研究,但尚无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

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有:张学鹏2001年12月被西北师范大学评为“实习优秀指导教师”;2002年9月被西北师范大学评为“优秀教师”。

3.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交往日益频繁,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国际经贸领域相关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突出。作为现代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学》近30年来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分支之一。

《国际经济学》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之上,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间资本、劳动力的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它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国际经济学已成为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在西方国家,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是经济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我国,国际经济学尚属一门新兴的经济学课程,是引进国外的重要课程,但它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在财政部最新确定的财经类专业14门通识课程中,就包含有《国际经济学》。在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一期教学改革中,已将《国际经济学》列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和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新一轮教学改革将进一步将其列为学院所有专业的必修课。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学》课程开设始于1997年。当时我院开设了统计学(本科)自学考试专业,《国际经济学》就是统考课之一,并且在当时我们实际上还承担了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该专业《国际经济学》授课工作。

2002年,针对加入WTO后我省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应省教育厅要求在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开设了WTO专门人才班,《国际经济学》就是其中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从此进入我院本科生教学环节。并且在当时我们就采用了双语教学,不过那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仍选用了中文教材,但主讲教师使用了国外原版教材Steven Husted, Michael Melv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3rded,Harper Collins,1995

2003年我院开办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班,该课程是财经类研究生班学位考试课程之一,我们在各班也开设了《国际经济学》。

2004年,在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经济学专业该课程教学中,学生也开始使用原版教材Steven Husted, Michael Melv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thed,Pearson Education,2002,主讲教师还同时使用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最新的由Paul R. Krugman著的教材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 6thed, Pearson Education, 2004作为参考书。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微观部分)和国际金融理论(宏观部分)两大部分。从抽象角度讲,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资源配置问题,二是资源的利用程度及积累问题,前者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后者则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此相适应,国际经济学也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微观部分即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研究方法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的研究;宏观部分即国际金融理论部分,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其国际传递机制,研究方法以宏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价值面的研究。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做到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在组织结构上强调内在的逻辑线索。在讲述每个知识点前,先介绍预备知识,即对课程中将用到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工具加以介绍,以减小学习难度;在讲述具体内容时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并力争将国际经济学相关领域内的新成就、新发展反映出来,以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的兴趣。在基本学习内容以外给学生提供进一步阅读的参考文献和案例分析,布置习题并加以适当点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系统了解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中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基本模型;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对国际经济中的一些主要现象、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理解。除了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以外,还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日后将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将学生分析案例与教师评述案例结合起来;二是给学生布置小论文,培养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以及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在课程中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实际;四是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欢迎他们参与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上述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收效,经常有学生主动研究一些实际问题并与教师探讨,或将自己的实践报告或论文交给教师评阅。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与建设:国内《国际经济学》教材从翻译国外教材开始,较早引进的是彼得·林德特的《国际经济学》(第九版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和小岛清的《对外贸易论》(中译本,南开大学出版社,1978)。南开大学1995年编写了国内第一部国际经济学教材(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作为研究生教材或专业参考书使用。2000年,国内又出版了两部国际经济学教材,即由佟家栋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指定教材《国际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和由薛敬孝主编的《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02年以后,国内自编《国际经济学》教材逐步增多,引进原版教材也迅速增加,目前至少已有8种原版教材。

纵观国内自己编写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大多存在三个缺陷,第一,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同一教材由多人共同编写,且前后使用的研究方法不一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第二,教材中的疏漏较多,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际经济学教材全书错误和疏漏不下五十处;第三,教材更新速度极慢,且没有相关配套资料。相比之下,国外教材很好地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而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过程中不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我国在加入WTO后,在应对机遇与挑战、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新问题;同时,我国加入WTO使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的速度大大加快。鉴于此,课程组在教材使用上吸收了国际最新成果,采用了国外原版教材。

目前,课程组已经在教材的使用上基本做到了与国际同步,如2004年学生使用了2002年由Pearson Education出版、 Steven HustedMichael Melvin编写的第五版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主讲教师还同时使用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最新的由Pearson Education出版、 Paul R. Krugman著的教材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6thed, 2004作为参考书,个别学生也购买了这本书作为参考书。

就目前情况来看,并没有自编教材的必要性。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除指定教材和咱考教材外,大多数学生都能有选择地阅读中、英文补充阅读材料和案例,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能进一步参阅部分英文参考文献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等杂志,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与主讲教师展开讨论,或通过e-mail与主讲教师沟通,寻求帮助。

  网络教学环境:本课程已于2004年3月在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设立课程网页,已上网的材料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英文)、课件(中文)、练习题(英文)、参考文献与互联网链接(中、英文两部分)、补充阅读材料与案例(中、英文两部分)、双语教学调查问卷。我校有良好的网络教学设备和校园网,学生可随时上网查阅相关材料。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多样化,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授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就相关国际经济问题展开讨论,布置习题与小论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科研工作,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对经济现象做出分析、判断。

在教学手段上,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课程组现已完成中文网页教学课件的制作并以上网, powerpoint英文课件也即将完成,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练习、参考文献、阅读材料及案例等大量网络资源也已上网,学生可自由下载进行自学。考虑到有关国际经济学的大量资料和数据都要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得,还专门精选了一些可以获得这些资料的国际网站,学生可以更方便地阅读这些网站提供的相关资料,跟踪国际经济学的发展动态。

在双语教学方面,尽管教学方法仍需进一步探讨,主讲教师的英语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但教学组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在消除学生对双语教学、原版教材的恐惧心理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程度也大大提高。目前在讲授中已经部分使用英语,板书和试卷已全部使用英文,大多数学生的笔记也使用英文,绝大多数学生的试卷用英文做答、作业用英文完成。今后将进一步全面推行双语教学。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本课程尽管在我校开设时间不长,但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双语教学方面的尝试,得到了校内同事的较高评价。

双语教学在校内学生中也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使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程度大大提高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由张学鹏对我校经济管理学院2002级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共103名学生的《国际经济学》实行了双语教学。对本次教学调查(有效问卷95张)的结果表明,在学期开始时,有78.95%的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恐惧或担心心理,经过18周的双语教学,这些学生中有85.33%的学生消除了恐惧或担心心理。学生对主讲教师采用的“原版教材、英文板书、中英文交互讲授” 的授课方式也给予肯定,有80%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式 “很成功”或“比较成功”。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为,“优”13.68%“良”52.63%,“中”25.26%。有51.5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拓展了经济学视野”;62.11%的学生认为“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37.89%的学生认为“学习和掌握了国际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7.37%的学生认为“了解了国际经济学国际研究动态”;88.42%的学生认为“掌握了国际经济学相关外语术语”;71.58%的学生认为“增加了英语词汇量”。

由于主讲教师张学鹏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以及在教学方面取得的较好成绩,2002年他被西北师范大学评选为“优秀教师”,2003和2004年连续两年在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先进。在课程安排上做到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在组织结构上强调内在的逻辑线索。在教材的使用上,与国际保持一致,能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并能将国际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包括进来。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2、本课程在既有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探索理论逻辑和现实发展的结合路径,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3、本课程已经探讨出了较为先进和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实施双语教学,并已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4-2  本课程在校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因本课程本身的一些特点,本课程在校内同类课程中在教材使用和双语教学方面处于前沿地位;由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自主性探讨,在省内校外同类课程中属于建设得较好的课程。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一是针对本课程的相应科研力度不够,尽管正在进行相关双语教学研究,但目前尚没有相关科研成果出版。

二是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三是双语教学的具体方式尚需进一步探索。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争取在两年内建成省内的品牌课程。

2.本课程的建设步骤:

(1)2005—2006年,对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教学模式,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成对本课程双语教学的自主性体系设计和教学平台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撰写和发表一些质量较高的教学研究成果。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职称和学位结构,优化梯队,争取在未来5—8年中,培养或引进1—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主讲教师,引进1名外籍主讲教师。

(3)2005年9月以前,建成师生网上沟通平台,包括中、英文两套课程网络资源、网上答疑专栏、师生网上沟通渠道等建设。

(4)2006年11月以前,完成中英、文两套题库建设,建成网上考试系统。

3.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1)2005年5月前,完成课程简介、教学大纲(中、英文)、课件(中文)、练习题(中、英文)、参考文献与互联网链接(中、英文两部分)、补充阅读材料与案例(中、英文两部分)、课堂教学录像资料、双语教学调查问卷的上网工作。

(2)2005年9月以前,完成英文课件、英文教案、英文小课题选题的上网工作,并建成师生网上沟通平台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课程简介(中、英文);

2.教学大纲(中、英文);

3.课件(中文(htm格式),英文(ppt格式));

4.练习题(中、英文);

5.名词解释(中、英文);

6.参考文献与互联网链接(中、英文);

7.参考教材链接;

8.补充阅读材料与案例(中、英文);

9.双语教学调查问卷。

 


6. 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