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2”人才培养模式通识类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门课程为政法学院“2+2”人才培养模式通识类核心课程之一,在通识类课程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管理科学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学知识。
(二)教学目的
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和现状,认清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及其在当代发展的新特征,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坚定学生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三)教学内容
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主要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本门课程由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两部分构成。资本主义经济部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社会主义经济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
(四)教学时数
本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主要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专题讨论,选择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专题组织学生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本文
第一章 导 论
教学要点:
1.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3.明确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方法和意义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考核要求:
1.识记:物质资料生产;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2.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生产关系“四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规律的类型。
3.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教学要点:
1.了解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2.掌握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运动。
3.认识货币的起源、本质及其职能。
4.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商品
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的含义。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的含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个别劳动时间的含义。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含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交换比例。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 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各种内存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第四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三、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考核要求:
1.识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的五种职能。
2.领会: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本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3.应用:如何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教学要点:
1.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生。
2.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分配。
3.资本积累以及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前经济制度的更替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分析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基本依据。
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经济条件。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及方式。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基本条件。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二节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资本和产业资本。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二、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的形成。平均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
三、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的产生。商业资本的运动。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利润大体相当于平均利润。
四、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的产生。借贷资本的特点。利息及利息率。现代借贷资本的运动是通过银行活动来实现的。
五、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土地价格。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和两极分化
一、资本积累的源泉
再生产的两种类型。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
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考核要求:
1.识记:资本原始积累;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利息;地租;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
2.领会: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借贷资本的特点;地租的两种形式。
3.应用:试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正确回答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
教学要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一、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科技革命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资本的本质。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二、新技术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
新技术革命的特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新变化。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及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三、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国有经济的作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
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缺陷。分配制度上的缺陷。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缺陷。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
考核要求:
1.识记:产业革命;垄断;垄断组织的形式;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领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3.应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手段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借鉴作用;如何科学认识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教学要点: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的本质。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历史探索。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
二、社会主义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社会主义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剥削与两极分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制度保障。
四、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特殊途径。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国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主要特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是国家所有制。国有与国营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所有制的新形式。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二、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新特点。按劳分配和消除两极分化。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的本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股份合作制;按劳分配。
2.领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的形式;社会主义实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应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特点。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要点:
1.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我国现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必然性。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一、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含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意义。
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和形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三、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看待我国当前个人收入的差距。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公平与效率。
2.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3.应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 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要点:
1.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的选择。
2.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一、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资源的稀缺性。资源配置方式。
二、商品经济消亡后的产品经济和计划配置资源方式
产品经济。计划调节的优势和局限性。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三、商品经济和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现代市场经济。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一、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
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垄断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法国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官方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构建
加快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考核要求:
1.识记:资源配置;计划调节;市场调节;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
2.领会: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3.应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八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
教学要点:
1.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2.市场和价格。
3.市场竞争及其功能。
4.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5.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市场和供求
一、市场需求
市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弹性。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
二、市场供给
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二节 市场和价格
一、价值和价格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公共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价格的形成。公共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变动的特点。
二、价格调节机制和价格政策
价格调节机制。价格的基本功能。价格体系。价格政策。
第三节 市场竞争
一、市场竞争及其功能
市场竞争的特点。市场竞争的类型。市场竞争的功能和作用。
二、市场的垄断和竞争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殊性。市场结构的类型。垄断的作用。
三、市场竞争和分析
市场分析。市场风险的类型。决定市场风险的基本因素。市场风险存在的意义。
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反不正当竞争
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正当性的积极作用。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和特征。
第三节
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构成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地方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和世界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二、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的分类。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
三、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价格形成与变动的二重性质。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第四节
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一、市场秩序和规则
市场秩序。市场秩序及其本质。市场秩序的表现。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
二、市场组织
市场组织的构成。市场流通组织。市场调节组织。市场管理组织。
考核要求:
1.识记:市场需求;需求弹性;供给;供给弹性;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市场类型;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市场规则。
2.领会: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与变动规律;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规律;价格的基本功能与价格机制;市场竞争的功能与作用。
3.应用:市场机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功能和作用;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的必要性。
第九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教学要点:
1.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2.产权及产权制度。
3.企业制度。
4.企业资本循环和周转
5.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市场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一、市场配置资源和微观经济活动
微观经济活动的含义。微观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企业的两重属性。企业的类型。
第二节 财产所有制和微观经济运行
一、财产所有制、财产所有权和产权
财产。所有制。所有权。产权。
二、产权制度和微观经济运行
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三、市场经济和产权的可交易性
产权交易。产权交易的类型。产权交易方式。产权交易的组织形式。产权交易的中介机构。
第三节 企业制度
一、企业财产制度及其演变
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企业的资本筹集和运用
企业的资本筹集及其渠道。投资。投资预期收益。
第四节 企业资本循环和周转
一、企业资本构成和结构
自有资本和外来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实在资本和虚拟资本。
二、企业资本形态和资本循环
企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职能形态。企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
三、企业资本周转
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加快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四、资本保值增殖和企业再生产
资本保值和资本增殖。存量资本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实现途径。企业再生产的类型。企业扩大再生产对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
第五节 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
一、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
企业经济行为的内容和目标。资本的实物形式经营和价值形式经营。资本运营需要具备的条件。
二、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
企业经营机制的概念。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容。企业经营方式。
三、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
资产重组的含义。资产重组过程。资产重组的形式。企业兼并的类型。规模经济。规模效益。
考核要求:
1.识记:微观经济主体;产权;产权制度;企业财产制度;企业资本形态;资本循环和周转;资产重组;企业兼并;规模经济。
2.领会:微观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资产和资本、物权和产权的联系与区别;企业财产制度的类型及特征。加快资本周转的作用和意义。
3.应用:当前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在我国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
教学要点:
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2.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价格、汇率和关税。
3.对外经济关系。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国际分工及其与国内分工的关系。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世界市场及其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二战后世界市场发展的新特征。
二、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战后资本国际化的基本特点。
三、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国际经济竞争的含义。当代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特征。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中国经济的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
第二节 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价格、汇率和关税
一、世界市场价格与国际价值
世界市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国际价值。
二、世界货币和汇率
世界货币及其职能。汇率。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三、国际收支和关税
国际收支及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税。关税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对外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
一、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内容和形式。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资本、技术、劳务在国际间的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及其主要形式。技术的国际流动与转让。国际劳务流动的产生和发展。
考核要求:
1.识记: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经济合作;国际价值;关税;国际投资。
2.领会: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区别和联系;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点;对外贸易的作用。
3.应用:利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借鉴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确定合理的外资规模。
第十一章 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教学要点: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3.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4.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品的含义及构成。国民收入的含义及形式。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体系的长处和缺陷。MPS体系的长处和缺陷。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总量指标
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含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含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和用途。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社会总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总供给的含义和内容。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社会总需求的含义和内容。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
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非均衡及其成因分析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变动的内容。总量失衡的类型。结构失衡的类型。非均衡状态的成因。
三、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的条件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条件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和必要性。转变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原则和途径。
二、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内容。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三、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
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含义和内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含义和内容。
四、宏观调控系统
由宏观经济管理组织、宏观经济监督组织等构成的主控系统。由社会中介组织等构成的助控系统。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SNA体系;MPS体系;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积累基金;消费基金;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宏观调控手段。
2.领会: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SNA体系的长处和缺陷;MPS体系的长处和缺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3.宏观经济调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教学要点: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理论。
2.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标准。
4.经济增长的因素。
5.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一、社会生产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
二、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第二节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标准
经济增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二、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劳动力投入量。资本投入量。自然资源投入量。
二、要素生产率
劳动者的素质。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三、制度
产权。国家。意识形态。
第四节 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中国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考核要求:
1.识记: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指标;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要素生产率;经济结构;制度;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
2.领会:GNP的优点和缺陷;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应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学分析。
第十三章 经济发展
教学要点:
1.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2.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3.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
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及其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二、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一、二元经济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元经济的内涵。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二元经济和国民经济现代化
我国二元经济的特征。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发展
一、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的划分。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和高度化。
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经济分工和结构优化。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出路。
第四节 中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原则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科学依据。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考核要求:
1.识记:经济发展;二元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战略。
2.领会: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阶段和战略重点。
3.应用:西部大开发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二元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参考书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3.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5.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6.《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93年11月16日。
7.《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8. 罗肇鸿、张仁德主编:《世界市场经济模式综合与比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9. 孙福全:《企业兼并与破产》,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0. 陶文达主编:《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1. 李京文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4.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日]野尻武敏、百百合:《经济政策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6.马洪主编:《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7.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8.[美]安尼·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9.钱伯海主编:《国民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0.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