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推荐省市 甘 肃 省 |
所属学校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
课程名称 无 机 化 学 |
课程层次(本 / 专) 本 科 |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理 学 |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化 学 |
课程负责人 宋 玉 民 |
申报日期 二 O O 四年七月二十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ΟΟ四年七月二十日
填 写 要求
一、 请严格 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
1. 课程负责人 [1] 情况
1-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宋玉民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51.11 |
最终学历 |
大学 |
职 称 |
教授 |
电 话 |
0931-7972509 |
学 位 |
硕士 |
职 务 |
副系主任 |
传 真 |
|
所在院系 |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
E-mail |
Songym2003@eyou.com |
通信地址( 邮编) |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730070 |
1- 2
教学
情况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课程名称 类别 周学时 周数 学生人数
无机化学 核心 3 41 03级48人
3 20 01级98人
3 41 99级46人
无机及分析化学 必修 4 21 01级45人
高等无机化学 限选 3 32 99级36人,00级18人
配位化学 选修 3 16 98级75人
无机化学实验 必修 6 48 00级48人,03级46人
教育实习 98级12人,99级16人
毕业论文 近五年总19人
教学研究课题 :
1. 提高欠发达地区高师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初探 (98-99年,主持)
2.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 (99-01年,主持)
3. 面向 21世纪高师化学主干课程的设置(省级重点00-02年)子课题。
论 文 :1.反映绿色化学概念的几个练习题,美国化学教育( SCI )2004,81(5):691
2.对水溶液中单线态氧的生成实验的一点改进,化学教育,2001,22(10):44-45
3.绿色化学简介,甘肃教育,2000,(7-8):92-93
4. 新型固体无机化学材料简介,《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1999,2:46-47
5.提高无机化学教学质量初探,《西北师范大学学报(教学论文专辑)》,1999,33:119-120
获 奖 : 1.提高欠发达地区高师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初探,1998-1999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五人合作,排名第一.
2.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2000-2001年度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 五人合作,排名第一.
3. 2001-2002年度校级优秀老师 |
1-3
学术
研究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宋玉民 杨培菊 王流芳等 全反式维甲酸合钐(III)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 化学学报 2003 ,61(8):1266-1270 ( SCI收录)
[2] 宋玉民 康敬万 卢小泉等 桑色素及其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3 ,24(2): 249-251 ( SCI收录)
[3] Yu-min Song, Pei-ju Yang,Jin-wang Kang et al , St udy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uL2 and Morin with DNA .Inorganic Biochemistry, 2002 ,91(3), 470-474 ( SCI收录)
[4] Yu-min Song, Jin-wang Kang, Jin Zhou et al ,Study on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Electrochemical Bvior of ZnL 2 and Morin with DNA, 《 SPECTROCHIMICA ,ACTA,PART A 》 2000 ,56 : 2491 — 2497 ( SCI收录)
[5] 宋玉民 康敬万 卢小泉 , 手性菲咯 啉合镍 (II)与DNA的立体选择性研究,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 1999 , 20(12):1850 — 1852 (SCI收录)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小 檗 碱及其 配合物抗肿瘤 作用研究 ( 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 ZS021-A25-005-Z)
获奖: 1.新型抗肿瘤抗氧化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省2002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五人合作,排名第二
2.维甲酸 类配合物抗 肿瘤活性及其与DNA作用的研究,省教育厅2002-2003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五人合作,排名第一)
鉴定:参加了“可降解、可再利用、一次性植物纤维餐具的研制”项目(四人合作,排名第三),甘肃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鉴定(鉴定 [99]第398号) |
|
|
|
|
|
|
|
|
|
|
|
|
|
[1] 课程负责人 指主持 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 |
|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 员
构成 ( 含外 聘
教师 )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耿志远 |
男 |
1955.05 |
副教授 |
无机化学 |
主讲 |
莫尊理 |
男 |
1963.10 |
教授 |
无机化学 |
主讲 |
张有明 |
男 |
1963.11 |
教授 |
无机及分析化学 |
主讲 |
王志华 |
女 |
1971.08 |
讲师 |
无机化学 |
主讲 |
栾妮娜 |
女 |
1974.02 |
讲师 |
无机化学 |
辅导教师 |
姚虹 |
女 |
1980.02 |
助教 |
无机化学 |
辅导教师 |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 况 |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教学队伍成员中 ,有教授3人(50岁以上1人,45岁以下2人,博导1人),副教授1人(50岁以下),讲师2人(35岁以下),助教1人(24岁).其中两人为在读博士,1人为在读硕士,其他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
教学队伍成员知识结构合理 ,分别具有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等专业的硕士学位.2名教师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和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名教师曾在国外进修学习.教学组全体成员在无机化学领域中进行着不同方向的科学研究.
主要主讲教师都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20年以上本科教学经历,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课程所在领域的教改趋势,有明确的教学教改和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目标,视野开阔,能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教学水平高,效果好.对中青年教师有指导教师和培养计划,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方法是听主讲教师讲课,批改一个班 (50人) 的作业(教材中的全部习题做一遍),辅导、上习题课、或承担实验课(指导老师听课,说课,评课)教学任务.或参加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及课件制作大赛,每个周期两年,经过培养后的年轻教师正式上课后,训练有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心中有数,表达清楚,学生评价良好. |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领域 :多媒体教学与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项目 :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确定与比较;可达载远程教育网的无机化学机件教学模式的研究。
解决的问题 :已完成多媒体教材的制作
成果(论文): 1.物质的量与反应进度,耿志远等,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 ( 1)
2.消费化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莫尊理 等,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 ( 4)
奖励: 1.2003-2004年度校级优秀教师(耿志远);
2.01-02年教学科研双骨干(莫尊理,张有明);
3.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消费化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莫尊理等 , 2000) |
|
|
3.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从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无机化学在化学中一直处于基础和母体地位。反应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是理,工,农, 医 ,综合院校,还是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都把无机化学作为化学的第一门课程安排的,使其成为其他后继课程的基础。无机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即化学反应原理和结构原理;元素化学部分,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制备,合成,结构,性质反应及其应用。元素化学部分的内容范围极广,几乎涵盖了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及化合物。
在 20世纪80年代,师范院校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学时为196(上学期6/周学时,下学期5/周学时),教授这门课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传授知识为主,当时使用的教材为《无机化学》第一,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保持无机化学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且内容丰富,但篇幅过重。当时安排的教学课时较多,当时的授课老师为张联祥教授,卢爱茹教授,潘玉诚教授,蒲生森教授,辅导教师为宋玉民讲师、陈晓青讲师。到了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异常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将化学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必须精选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压缩学时。此时该课程的学时数减为144(上学期4/周学时,下学期4/周学时,每学期上18周),顺应教改潮流,《无机化学》第三版编写出版,精简了次要内容,增加了化学史料知识和引入了一些应用化学反应和反映新技术新材料的实用资料,以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当时的授课老师为卢爱茹教授(全国表彰的三·八女职工),蒲生森教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刘正亮副教授,宋玉民副教授,耿志远副教授,张有明副教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和教材建设的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卢爱茹,张联祥,张有明老师合编了《高等无机化学》一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4),该书作为本系高等无机化学限选课的教材已使用多年,获得省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蒲生森老师编写出版了《定量无机化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由于教学 组注重 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张有明副教授获得了“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三等奖”和“甘肃省教委青年教师成才奖”。由于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无机化学教学组集体获得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进入 21世纪,该课程使用了《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教材充分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新成果,难度较前三版教材明显提高,增加了专门部分的选修内容,既可满足学生自学时对课程的拓宽和加深,又可开阔学生的无机化学视野,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专业课的淡化,学分制的实行,该课程的课时压缩为106学时(每学期3学时/周),加上学生精力分散(读副修专业,考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对专业课的学习不够专心,面对此种新情况教学组的主讲老师多次开会讨论如何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家一致认为,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缓解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故购置了两套多媒体教材供教学使用。采用参观,学习,引入研究性的化学实验(微型、常规),学生自己动手 做教学 模型,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灵活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各抒己见,吸引和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将新的理念 — 绿色化学作为全教学组成员的教学生学习化学,应用化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共同课题(内容: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原则,原子经济概念,体现绿色化学的习题,化学药品的循环使用,无溶剂合成,常规实验中合成的减量化,性质实验的点滴化)。由于全体师生的努力,该项目获得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 |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教学内容 :
绪论 ;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 分子结构 ; 第三章: 晶体结构;第四章: 配合物化学;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第六章: 化学平衡常数;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八章:水溶液; 第九章:酸碱平衡; 第十章: 沉淀平衡;第十一章: 电化学基础; 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第十三章: 稀有气体;第十四章: 卤素;第十五章: 氧族元素 第十六章: 氮 磷 砷 ;第十七章: 碳 硅 硼;第十八章: 非金属元素小结;第十九章: 金属通论;第二十章: 碱金属 碱土金属;第二十一章: 铝族 锗分族 ;第二十二章:ds区 金属铁系元素 ;第二十三章:过渡元素(一);第二十四章: 过渡元素(二);第二十五章: 镧系元素,锕系元素;第二十六章:无机合成化学简介;第二十七章:特殊类型的无机化合物;第二十八章:生物无机化学简介;第二十九章:无机固体化学简介;第三十章:核化学
教学任务与目的 :
1. 教会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 ,化学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以及基础电化学等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掌握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并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
3.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
4. 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及新理论 ,新实验技术打下必要的无机化学基础.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教师讲授方式(目的:传授知识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学讨论(由教师提供讨论提纲,指定专题发言人,培养能力)
参与方式(学生自制教学模型,自己总结学习内容要点,以提问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自主方式 ( 教师提供训练题目和有关资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创新研究能力 )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效果: 1.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指导教师:耿志远)
2.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宋玉民)
3.甘肃省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指导教师:宋玉民)
4.西北师范大学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宋玉民)
5.2003年度校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资助项目4项(本课程主讲教师指导)。 |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
1981-1985年 《无机化学》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1991年 上述教材第二版
1992-2001年 上述教材第三版
2002-现在 上述教材第四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教材建设:
1. 编写了 上述第三 版教材的习题解答,方便教师备课及学生自学。
2. 配合双语教学,选编了(英文)无机化学的资料小册子。
3. 购置《化学元素周期系》(多媒体教科书)申泮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无机化学》(多媒体配套教材)任光明主编,山西春秋音响出版社,2003。
4. 自编《无机化学》多媒体配套教材一套(使用与修订中)。
扩充性资料的使用
1. 向学生推荐《无机化学疑难问题解答》(黄孟键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习题解答》(田荷珍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教学参考书,《化学与社会》(面向 21世纪教材,王 夔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选读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
2. 带领学生参观本院中外文资料室,介绍《大学化学》,《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化学教育(美国)》,《无机化学学报》,《中国大学教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杂志。结合教学内容将上述期刊中的有关文章复印后发给学生学习,如水果导电实验(美国化学教育),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题目(化学教育)。
3. 参观 校分析 测试中心了解如何用现代分析仪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特性与反应。并利用 差热、热重分析仪完成 硫酸铜结晶水分子数目确定实验并与常规实验比较(电炉加热失水,天平称量)。
4. 熟悉一些化学网站内容,查找指定资料。
实践性教学环境(毕业论文)
1. 结合本课程教学的毕业论文中有关理论计算,结构模拟,反应机理模拟,课件制作,本院计算机 室提供 了保证。
2. 通过实验完成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本院基础实验室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网络教学环境:
本院计算机室全部与 校网络 中心连接,可查阅中文资料。 |
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教师讲授方式(目的:传授知识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学讨论(由教师提供讨论提纲,指定专题发言人,培养能力)
参与方式(学生自制教学模型,自己总结学习内容要点,以提问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自主方式 ( 教师提供训练题目和有关资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创新研究能力 )
多媒体教育技术(单质和化合物分子结构,物质组成,用途,物质的物理性质,大量图表)。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 部分内容用多媒体技术
2. 网络查询和下载最新与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料
教学改革内容:
1. 面对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如何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更新。
2. 如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3. 如何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甘肃省化学会化学教育分委员会副主任、本院化学教学 论专业 徐大仁老师对本课程的评价如下:
全体教学组同志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师德教风良好,治学严谨,能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恪守教书育人的原则,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能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有关社会调查,教学方法灵活,效果明显,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恰如其分的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文献资料深受学生好评,教学组内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在中学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成果。
原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督导组督导、本院有机化学专业郑尚珍教授对本课程的评价如下:
无机化学教学组的全体同志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潜心钻研教学,坚持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下苦功夫。首先,坚持读懂教材,读通教材,使之 常读常精 ,在“精”的基础上抓住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组合,使无机化学的整体教学点面结合、脉络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从而使学生能有条不紊地有序学习。其次,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本校本院的资料、教具、仪器等,以充实教学内容、进行生动活泼地课堂演示,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师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反映不错。第三,常以学科前沿的新成就、新观点、新知识补充教学内容,使之既新颖有具时代特色,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关心爱护学生,做到教书育人,使学生受益不浅。第四,长期坚持采用本院试题库中的试题来考核学生和检测自身的教学质量,使教学水平稳步上升。
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根据校教务处教学科统计学生评教的结果,本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排名均在全院教师的前 30%以内。
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在教育实习中和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中,学生们反映出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及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一致认为西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其他院校化学专业的学生比较素质高、业务能力强。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课堂教学 录象 资料真实的反映了本课程主讲教师教风严肃、教学严谨、备课认真、教学方法灵活、师生互动性强、授课内容能够即使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和较新的标志性成果,教学效果好。 |
|
|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 教授上课
80年代、90年代、最近五年,主讲教师都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2.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并重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主讲教师既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又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3. 从育人的角度讲授课程 , 培养学生能力
结合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所做的贡献,教育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兴旺发达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和民族自尊心,强化学生自身素质,成为合格的 21世纪中等教育师资。具体成果如下:
(1) 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指导教师:耿志远)
(2) 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指导教师:宋玉民)
(3) 甘肃省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指导教师:宋玉民)
(4) 西北师范大学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指导教师:宋玉民)
(5) 2003年度校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资助项目4项
(本课程主讲教师指导)。
4-2 本课程在校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本课程与校内外同类课程比较 ,教学水平较高, 教学效果优良(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注重教学,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使用面向21世纪的教材,教学内容“精”“新”,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配备辅导教师,作业全收全改,坚持上习题课,自制课件,开展双语教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与专业能力培养)。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自编、选编教材不足。 |
|
|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目标:校级精品—省级精品—国家精品
步骤: 2005年成为省级精品(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2006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更新和使用国外高水平优秀原版教材或其他优秀教材,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训)
上网计划: 2004年9月多媒体配套教材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已经准备好的资料: 1. 教学大纲
2. 教案
3.用于双语教学的部分外文资料
4. 上册习题
正在准备的资料: 1.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
2.课堂教学实况 录象 |
6. 说明栏
附录:
一. 课程教学参考书
1. 《大学化学》 , 傅献彩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2002 。
2. 《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第四版 ),2001 。
3. 《无机化学》 , 史启祯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 。
4.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祯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 , 2002 。
5. 《无机化学》(英文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2000 。
6. 《高等无机化学》,科顿等著,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
7. 《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 刘双怀等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
8. 《高等结构无机化学》,麦松威,周公度,李 伟基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 。
二 . 教学资料
2. 教学计划
3. 教学大纲
4. 教案(一节)
5. 配合双语教学的试题
6. 推荐的化学网站的资料
7. 配合双语教学的外文资料
8. 学生自制的模型照片
9. 学生发表的部分论文
三 . 题解答见附件材料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