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ds区元素 重点复习 铜、银、金位于周期表I B族,锌、镉、汞位于周期表IIB族,这两族元素属于ds区,结构特征铜族为(n-1)d10ns1,锌族为(n-1)d10ns2。从最外层电子说,铜族和IA族的碱金属元素都只有1个电子,失去S电子后都呈现+1氧化态;锌族和II A族的碱土金属元素都有两个S电子,失去S电子后都能呈+2氧化态。因此在氧化态和某些化合物的性质方面I B与I A、II B与II A族元素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I B与IIB族元素的次外层比I A与II A族元素多出10个d电子,它们又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一) I B族元素和I A族元素性质的对比 1.与同周期的碱金属相比,铜族元素的原子半径较小,第一电离势较大,表现在物理性质上; I A族单质金属的熔点、沸点、硬度均低;而I B族金属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 2.化学活泼性:铜族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比碱金属为正。I A族是极活泼的轻金属,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能与水剧烈反应,同族内的活泼性自上而下增大;IB族都是不活泼的重金属,在空气中比较稳定,与水几乎不起反应,同族内的活泼性自上而下减小。 3.铜族元素有+1、+2、+3等三种氧化态,而碱金属只有+1一种。碱金属离子一般是无色的,铜族水合离子大多数显颜色。 4.IIA族所形成的化合物多数是离子型化合物,I B族的化合物有相当程度的共价性。IA族的氢氧化物都是极强的碱,并且非常稳定;IB族的氢氧化物碱性较弱,且不稳定,易脱水形成氧化物。 5.IA族的离子一般很难成为配合物的形成体,IB族的离子有很强的配合能力。 (二)II B族元素和II A族元素性质的对比 锌族元素由于次外层有18个电子,对原子核的屏蔽较小,有效核电荷较大,对外层S电子的引力较大,其原子半径、M2+离子半径都比同周期的碱土金属为小,而其第一、第二电离势之和以及电负性都比碱金属为大。由于是18电子层结构,所以本族元素的离子具有很强的极化力和明显的变形性。因此锌族元素在性质上与碱土金属有许多不同。对比如下: 1.主要物理性质 IIB族金属的熔、沸点都比II A族低,汞在常温下是液体。II A族和II B族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都较差(只有镉有延展性)。 2.化学活泼性 锌族元素活泼性较碱土金属差。II A族元素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不但能从稀酸中置换出氢气,而且也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II B族在干燥空气中常温下不起反应,不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在稀的盐酸或硫酸中,锌易溶解,镉较难,汞则完全不溶解。 3.化合物的键型及形成配合物的倾向 由于IIB族元素的离子具有18电子构型,因而它们的化合物所表现的共价性,不管在程度上或范围上都比IIA族元素的化合物所表现的共价性为大。IIB族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倾向比IIA族金属离子强得多。 4.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II B族元素的氢氧化物是弱碱性的,且易脱水分解,IIA的氢氧化物则是强碱性的,不易脱水分解。而Be(OH)2和Zn(OH)2都是两性的。 5.盐的溶解度及水解 两族元素的硝酸盐都易溶于水。II B族元素的硫酸盐易溶,而钙、锶、 钡的硫酸盐则是微溶。两族元素的碳酸盐又都难溶于水。 IIB族元素的盐在溶液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水解,而钙、锶和钡的盐则不水解。 6.某些性质的变比规律 II B族元素的金属活泼性自上而下减弱,但它们的氢氧化物碱性则自上而下增强;而IIA族元素的金属活泼性以及它们的氢氧化物碱性,自上而下一致增强。 第二十三章d区元素(一) 第四周期d区元素 (一)钛副族 1.钛副族元素的基本性质 钛副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为(n-1)d2ns2, 所以钛、锆和铪的最稳定氧化态是+4,其次是+3,+2氧化态则比较少见。在个别配位化合物中,钛还可以呈低氧化态0和-l。锆、铪生成低氧化态的趋势比钛小。它们的M(Ⅳ)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在水溶液中主要以MO2+形式存在,并且容易水解。由于镧系收缩,铪的离子半径与锆接近,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极相似,造成锆和铪分离上的困难。 2.钛的重要化合物 (1)二氧化钛 二氧化钛在自然界以金红石为最重要,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酸,但能溶于热的浓硫酸:
(2)四氯化钛 四氯化钛是钛的一种重要卤化物,以它为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钛化合物和金属钛。它在水中或潮湿空气中都极易水解将它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烟: TiCl4 + 2H2O=TiO2 + 4HCl (3)钛(Ⅳ)的配位化台物 钛(Ⅳ)能够与许多配合剂形成配合物,如[TiF6]2-、[TiCl6]2-、[TiO(H2O2)]2+等,其中与H2O2的配合物较重要。利用这个反应可进行钛的比色分析,加入氨水则生成黄色的过氧钛酸H4TiO6沉淀,这是定性检出钛的灵敏方法。 (二)钒副族 1.钒副族元素基本性质 钒副族包括钒、铌、钽三个元素,它们的价电子层结构为(n-1)d3ns2,5个价电子都可以参加成键,因此最高氧化态为+5,相当于d0的结构,为钒族元素最稳定的一种氧化态。按V、Nb、Ta顺序稳定性依次增强,而低氧化态的稳定性依次减弱。铌钽由于半径相近,性质非常相似。 2.钒的重要化合物 (1)五氧化二钒 V2O5可通过加热分解偏钒酸铵或三氯氧化钒的水解而制得: 2NH4VO3 = V2O5 + 2NH3 + H2O 2VOCl3 + 3H2O = V2O5 + 6HCl 在工业上用氯化焙烧法处理钒铅矿,提取五氧化二钒。 V2O5比TiO2具有较强的酸性和较强的氧化性,它主要显酸性,易溶于碱: V2O5+6NaOH = 2Na3VO4+3H2O 也能溶解在强酸中(PH<1)生成VO2+离子。V2O5是较强的氧化剂: V2O5 + 6HCl=2VOCl2 + Cl2 + 3H2O (2)钒酸盐和多钒酸盐 钒酸盐有偏钒酸盐MVO3、正钒酸盐M3VO4和多钒酸盐(M4V2O7、M3V3O9)等。在正钒酸盐的溶液中加入酸,随着pH值逐渐下降,会生成不同聚合度的多钒酸盐:
(三)铬副族 1.铬副族的基本性顶 周期系第B族包括铬、钼、钨三个元素。 铬和钼的价电子层结构为(n-1)d5ns1,钨为(n-1)d4ns2。它们的最高氧化态为+6,都具有d区元素多种氧化态的特征。它们的最高氧化态按Cr、Mo、W的顺序稳定性增强,而低氧化态则相反。 2.铬的重要化合物 (1)铬酸、铬酸盐和重铬酸盐 铬酸是强酸,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可见向溶液中加酸,平衡向右移动,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若加碱,平衡向左移动,溶液由橙红色变为黄色。显然离子的相互转化,取决于溶液的pH值。若向溶液中加入Ba2+、Pb2+、Ag+离子等,也能使平衡向左移动,因为这些阳离子的铬酸盐有较小的溶解度。 (2)铬(III)的配位化合物 铬(III)的配合物配位数都是6(少数例外),其单核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为八面体,Cr3+离子提供6个空轨道,形成六个d2sp3杂化轨道。 3.钼和钨的重要化合物 (1) 钼、钨的氧化物 MoO3、WO3和CrO3不同,它们不溶于水,仅能溶于氨水和强碱溶液生成相应的合氧酸盐。 (2) 钼、钨的含氧酪及其盐 钼酸、钨酸与铬酸不同,它们是难溶酸,酸性、氧化性都较弱,钼和钨的含氧酸盐只有铵、钠、钾、铷、锂、镁、银和铊(I)的盐溶于水,其余的含氧酸盐都难溶于水。氧化性很弱,在酸性溶液中只能用强还原剂才能将它们还原到+3氧化态。 (四)锰副族 1.锰副族的基本性质 ⅦB族包括锰、锝和铼三个元素。其中只有锰及其化合物有很大实用价值。同其他副族元素性质递交的规律一样,从Mn到Re高氧化态趋向稳定。低氧化态则相反,以Mn2+为最稳定。 2.锰的重要化合物 (1)高锰酸钾 高锰酸钟的溶液不十分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它明显地分解:
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和还原产物随溶液的酸度而有所不同。在酸性溶液中,MnO4-是很强的氧化剂,本身被还原为Mn2+如:
在碱性、中性或微酸性溶液中,高锰酸根被还原为MnO2,如:
在强碱性溶液中,高锰酸根还原产物是锰酸根MnO42-。 (2)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在中性介质中很稳定,在碱性介质中倾向于转化成锰(Ⅵ)酸盐;在酸性介质中是一个强氧化剂,倾向于转化成Mn2+。 (五)铁系元素 1.铁系元素基本性质 位于第4周期、第一过渡系列的三个iii族元素铁、钴、镍,性质很相似,称为铁系元素。铁、钴、镍三个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分别是3d64s2、3d74s2、3d84s2,它们的原子半径十分相近,最外层都有两个电子,只是次外层的3d电子数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很相似。铁的最高氧化态为+6,在一般条件下,铁的常见氧化态是+2、+3,只有与很强的氧化剂作用时才生成不稳定的+6氧化态的化合物。钴和镍的最高氧化态为+4,在一般条件下,钴和镍的常见氧化态都是+2。钴的+3氧化态在一般化合物中是不稳定的,而镍的+3氧化态则更少见。 2.化合物的性质(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