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1. 硅三极管和锗三极管的主要特点。

(1) 硅管的ICBO比锗管的ICBO1001000倍,小功率锗管的ICBO约为几微安,而硅管则在纳安以下。

(2) 硅管的发射结门坎电压约为0.60.7V,而锗管的发射结门坎电压约为0.10.2V

(3) 硅管的最高允许温度约为150200,而锗管的最高允许温度约为85100

(4) 在相同结构尺寸、运用条件和工作温度下,硅管的最大允许功耗要比锗管大23倍。

(5) 硅管的反向击穿电压比锗管高。

 

2.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和各交流量之间的相位关系。

(1) 提供直流电源,为电路提供能源。

(2) 电源的极性和大小应保证BJT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处于正向偏置;而集电极与基极之间处于反向偏置,从而使BJT工作在放大区。

(3) 电阻取值与电源配合,使放大管有合适的静态点。

(4) 输入信号必须能够作用于放大管的输入回路。

(5) 当负载接入时,必须保证放大管输出回路的动态电流能够作用于负载,从而使负载获得比输入信号大得多的信号电流或信号电压。

(6) 无论是NPN管还是PNP管,基极的交流信号总是与发射极的同相,与集电极的反相。

3.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采用该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必须已知三极管

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1)    首先,画出直流通路;在输入特性曲线上,作出直线VBE =VCCIBRb,两线的交点即是Q点,得到IBQ 。在输出特性曲线上,作出直流负载线 VCE=VCCICRC,与IBQ曲线的交点即为Q点,从而得到VCEQ ICQ

(2) 过输出特性曲线上的Q点做一条斜率为-1/(RLRc)直线,该直线即为交流负载线。交流负载线是有交流输入信号时Q点的运动轨迹。R'L= RLRc,是交流负载电阻。

(3) 输入交流信号时的图解分析

                             

 vovi相位相反;

可以测量出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可以确定最大不失真输出幅度。

 

 

 

 

 

 

 

 

 

 

 

 

 

 

 


饱和区特点: iC 不再随iB 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截止区特点:iB = 0iC = ICEO

当工作点进入饱和区或截止区时,将产生非线性失真

(4) 波形的失真

饱和失真由于放大电路的工作点达到了三极管的饱

和区而引起的非线性失真。对于NPN管,输出电压

表现为底部失真。

 

截止失真由于放大电路的工作点达到了三极管的

截止区而引起的非线性失真。对于NPN管,输出电

压表现为顶部失真。

放大电路要想获得大的不失真输出幅度,要求:工作点Q要设置在输出特性曲线放大区的中

间部位,即:              ;要有合适的交流负载线。

4. 近似估算法共射极放大电路求静态工作点。

采用该方法,必须已知三极管的β值。硅管VBE=0.7V,锗管VBE=0.2V

例:放大电路如图所示。已知BJT ß=80 Rb=300 Rc=2 VCC= +12V

求:(1) 放大电路的Q点。此时BJT工作在哪个区域?

    (2) Rb=100时,放大电路的Q点。此时BJT工作在哪个区域?(忽略饱和压降)

解:(1) 放大电路的Q点:

 

 

 

 


静态工作点为Q40uA3.2mA5.6V),BJT工作在放大区。

 

(2) Rb=100时,

 

 

 

 


VCE不可能为负值,其最小值也只能为0,即IC的最大电流为:

                            

 

 

 

 

 

 

 

 

 

 

 

 


5.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H参数等效电路。

(1) NPN管和PNP管的H参数等效电路相同。

(2) H参数与工作点有关,在放大区基本不变且只能用在放大区。

(3) H参数的确定:β 一般用测试仪测出;rbe Q点有关。

可用公式估算:

6. 射极偏置电路做如何改进,既可以使其具有温度稳定性,又可以使其具有与固定偏流电路相同的动态指标?

如下左图:加入并联电容Ce,可提高放大倍数。

 

 

 

 


但为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则要求i1较大,这样         不能太大,而               

会使   下降。可进一步改进如下右图,选大电阻   ,使得: